7月11日是中国航海日
也是明代郑和下西洋
620周年纪念日
1405年7月
郑和船队首次扬帆,七下西洋
约28年时间跨越10万余里
足迹遍布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成就
史料记载,大型宝船“悉数建造于宝船厂”,这座大型皇家造船厂,为远航提供了坚实基础。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
当年所造宝船最大的
约长138米,宽56米
甲板面积相当于一个足球场大小
如今,南京宝船厂遗址公园更入选新金陵四十八景,闪耀着历史的光芒。
宝船厂——大明远航的辉煌印记
南京郑和研究会著《郑和》一书中记载:明成祖即位后,为遣使下西洋,令在南京下关三汊河以南,今上保村、中保村、下保村一带,建立南京海船厂。因海船用于“入海取宝”,故俗称“宝船厂”。宝船厂规模宏大、技术先进,占地逾千亩,沿长江边平行开挖了七个“作塘”,原与夹江相通,船只造好后,可直接由长江驶入大海。
“郑和宝船”标准模型
宝船厂的造船技艺代表了16世纪世界木帆船建造的顶峰。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所造宝船最大的大致“长44丈,宽18丈”,约长138米,宽56米,船有四层,船上九桅可挂十二张帆,锚重有几千斤,甲板面积相当于一个足球场大小。时人称赞宝船“体势巍然,巨无与敌,篷帆锚舵,非二三百人莫能举动”。
船内设施更是极尽华美,头门、仪门、丹墀、官厅、库司“雕梁画栋,象鼻挑檐”,宛如一座气派非凡的“水上宫殿”。
郑和下西洋船队编队示意图。图源:南京郑和研究会《郑和》
郑和船队通常由宝船数十艘,加上战船、座船、粮船、水船等百余艘其他类型的船只组成。启程之时,千帆竞发,绵延数十里,十分壮观。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曾由衷赞叹,彼时中国的造船业已经“远远走在欧洲的前面”。
时光流转,如今宝船厂遗址位于南京长江之滨的鼓楼区中保村范围,已被建成宝船厂遗址公园。当地至今仍留有上四坞、下四坞、头作、四作、七作等地名,这些“坞”和“作”,正是当年船坞和水道的遗迹。经过600多年沧海桑田历史变迁,目前仅剩4号、5号、6号三条古船坞。
宝船厂遗址考古发掘时的六作塘遗址全景
2003年,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队对宝船厂遗址中的6号作塘进行了考古挖掘,出土了舵杆、石臼、造船工具、巨型绞关木、铁锚以及工匠生活用品等珍贵文物1500多件。这些实物的发现,不仅证明此地是造船之处,也为研究我国造船业和造船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明·舵杆。南京市博物总馆藏
和平之帆 文明互鉴
600多年前,郑和船队以宝船为舟、友谊为帆,在世界航海史上刻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
不仅凭借领先时代的航海科技,将丝绸、瓷器与中华文明的温度远播异域,更以友好交往的初心,搭建起跨越重洋的和平桥梁。这一壮举,书写了中国和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丽篇章。
明代永乐、宣德、成化时期的瓷器上,均出现了大量波涛汹涌的海水江崖纹和异兽纹,与郑和下西洋的时代背景紧密相关,是中国大航海时代的体现。
明·宣德 青花海水白龙纹扁瓶。故宫博物院藏
宝船厂遗址的今朝新韵
如今的宝船厂遗址公园,已成为一座融纪念、旅游、展览、休闲于一体的大型文化地标。作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南京市对外交流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它既是市民休闲怀古的场所,也是人们触摸历史的窗口。
游客在此不仅能亲睹巨大的古代船坞遗址,遥想当年郑和宝船下水的壮观场景,还能走进出土文物展览馆,通过珍贵文物和翔实史料,深入了解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的卓越成就。
这里,每一处遗迹都在诉说着航海壮举的辉煌,让历史的回响与今人的赞叹在此交织共鸣。
内容来源 | 博物南京、南京日报、鼓楼微讯、南京鼓楼文旅
(参考资料:杨新华、杨小苑《南京名片》;南京郑和研究会《郑和》)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