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南京市低碳城市建设管理中心携手市青少年宫,带领一群低碳“蓝鲸灵”,踏上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舌尖上的低碳之旅”。
膳食营养工坊现场教学
粮仓里的“低碳密码”
“一粒粮食从田间到餐桌要经历多少环节?”“粮仓温度失控的代价是什么?”……在前往粮库的移动课堂上,各种趣味问答让孩子们对即将开启的旅程兴致盎然。
当走进现代化粮库的“科技心脏”,讲解员揭示了绿色储粮的智慧:精准控温技术减少巨大能耗,创新性采用氮气气调等物理方法替代化学熏蒸,既守护粮食安全,更在默默守护蓝天。科技在此不仅成为了粮仓的“守护神”,更是节能降碳的践行者,万吨粮仓的背后,是资源消耗的最小化与生态价值的最大化。
现场碾磨帮助孩子们观察糙米与精米
膳食选择里的“碳减排”
膳食营养工坊内,南京功能医学专委会委员、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艺师陈浩,将抽象的营养学与低碳理念巧妙融合。孩子们透过膳食金字塔结构,看清食物背后的资源逻辑;对比精米与糙米的营养图谱,重新认识“适度加工”的环保深意——多一道碾磨工序,便多一分能源消耗与营养流失。
选择本地当季食材、践行光盘行动、减少过度加工食品摄入——这些日常选择,则是个人减少碳排放微小却重要的方式。
孩子们自己动手制作饭团
废弃稻壳获得艺术新生
曾被废弃的稻壳,在孩子们的手中获得艺术新生。孩子们用创作亲证了“循环利用”并非遥远概念——每一份“废弃物”都蕴藏重生价值,每一次再利用都是对地球资源的温柔礼赞。
本次活动以“粮食安全、营养健康、循环利用”为核心,巧妙将“节约珍惜粮食”与“绿色低碳循环”相融合。从守护粮仓的“无形”节能科技,到优化膳食的“有形”碳减排,南京市低碳城市建设管理中心将生态文明理念,化为青少年可感可知可参与的“惜食减碳”实践,当低碳“蓝鲸灵”将“粮仓里的节能科技”“舌尖上的碳减排”带回家,把“按需取餐”“科学膳食”“物尽其用”的习惯融入日常生活,“节约珍惜粮食”就不再是一句口号。
通讯员 许晶晶 南京夜生活/紫牛新闻记者 薛玲
校对 盛媛媛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