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
南京浦口老山国家森林公园
因独特的生态魅力
再次登上央视《新闻直播间》
镜头里
数十只黑鸢在落日余晖中盘旋归巢
宛如一幅动态的山水画卷
这片被称作“猛禽栖息地”的森林
正以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浦口样本”
走进全国视野
黑鸢,这种被俗称为“老鹰”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近年在南京长江段频繁现身,其种群动态引发关注。近日,观鸟爱好者与专家组成调查组,在南京浦口老山国家森林公园开展黑鸢数量统计,3小时内观测到76只黑鸢,同时揭示了其迁徙与栖息的生态规律。
调查组选择老山“大椅山观景台”作为观测点,此处地势高、视野开阔,适合观察黑鸢的集群活动。调查组当中,唐军海是江苏观鸟会的成员,她经常透过镜头、望远镜,捕捉各种鸟类的活动身影,据她介绍,黑鸢白天分散觅食,日落前1小时至日落后半小时集群归巢,因此夜栖地统计是科学监测种群的可靠办法。
2023年,科研人员曾通过GPS跟踪黑鸢5号完成6000公里迁徙,让南京黑鸢成为“网红”,这也验证了黑鸢“部分迁徙型”的习性,而此次3小时观测到76只的数量印证了其种群在本地的稳定繁衍。
黑鸢的活跃背后是南京生态的系统性改善。据南京市生态环境局数据显示,2018至2025年,黑鸢巢穴从23处增至58处,幼鸟存活率从52%提升至71%,栖息地已扩展至老山、紫金山等12个片区。老山区域的黑鸢数量多时可达400只,种群规模在全国名列前茅。
这些猛禽为何偏爱老山?
生态专家从栖息地、食物资源、
人为保护三方面
揭开了背后的秘密
老山丰富的食物资源和适宜的生存空间,让黑鸢在这里“过得舒坦”又“吃喝不愁”,种群数量呈现显著增长趋势。这一变化同样得益于南京近年来推行的“黑鸢保护专项行动”,包括设立湿地保护区、限制人类活动干扰、建立人工投喂点等措施,使黑鸢从候鸟逐步转变为“常住民”。
南京市生态环境局监测显示,黑鸢保护措施实施后,其栖息地覆盖率显著扩大,人工投喂点的设立也在食物短缺季节保障了种群生存。黑鸢数量增长是生态改善的“晴雨表”,它们的“定居”说明南京的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正在良性循环。
除了“常住民”黑鸢,老山近期还迎来了一批特殊“客人”——仙八色鸫、黑冠鹃隼等数种珍稀夏候鸟在此筑巢繁殖。
仙八色鸫
黑冠鹃隼
这些对栖息地要求苛刻的鸟类
为何选择老山作为“育儿所”?
不久前,观鸟爱好者在浦口老山密林深处观测到一只仙八色鸫穿梭于树干间,其鸟巢位于附近岩石处。这种羽毛具有八种色彩的“鸟中仙女”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全球数量不足1万只,已连续数年在老山稳定繁殖。
湿地白鹭 苏云 摄
2024年观测数据显示,老山记录鸟类已达156种,较2022年新增20种,其中包括10种国家级保护物种。除仙八色鸫外,黑冠鹃隼、红角鸮、白喉林鹟等珍稀夏候鸟也在此“安居乐业”。为保障繁殖安全,老山管理部门增设红外监测设备,划定禁入区域,并引导周边居民参与生态保护。
小鸦鹃
凤头鹰
红脚隼
白鹭
赤腹鹰
如今的老山
从猛禽黑鸢到珍稀夏候鸟
不同物种在此形成“生命接力”
随着生态保护持续推进
这片“城市绿肺”正成为
野生动物与人类和谐共处的鲜活范本
内容来源 | 央视新闻、老山国家森林公园、浦口发布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