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上午,“不屈的灵魂——丁品系列水墨画《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墙》美术特别展”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展。展览展出了中国著名画家丁品创作的系列水墨画《20世纪的浩劫——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墙》,通过338幅人物画作再现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血泪史和抗争精神。
以笔为刃 铭记历史
展出的系列水墨画创作于1995年至1997年间,画作曾在中国美术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等重要场馆展出。此次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走进纪念馆,更添特殊的历史意义与艺术分量。
画作分为16组篇章,在结构上巧用象征手法,以“战祸”“陷落”“呼唤”等16个系列段落构成整体叙事,把1937年12月日军攻占南京后残破的城墙作为核心意象。
展览通过338幅人物画作还原日军在南京犯下的暴行,定格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苦难遭遇,镌刻他们在绝境中的抗争意志。
作品《枷锁》描绘了被捆绑的中国同胞将绳子挣断的一幕。丁品诠释道:“我想借这一幕展现他们的抗争:‘我要活,我的精神活着,我的灵魂更要活着!’”
作品以黑灰色为主调,唯有一幅《血旗》中画着一枚格外鲜明的红十字。“88年前,20多位外籍人士冒着生命危险留在南京,开展人道主义救援,他们彰显了人性大爱。”丁品说,“这面在战争中屹立的红十字,就是生命的象征。”
谈及创作初衷,丁品表示:“把(南京夜生活论坛)
死难者画活,是为让生者更清醒地活。作品最终传达出《义勇军进行曲》中深刻的含义:‘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希望把这种抗争精神传递给呼唤和平与正义的人们。”艺术呈现 精神不屈
为帮助观众深刻地理解画作内涵,展陈设计着重体现沉浸式与互动式,让观展成为一场深度参与的情感对话。
序厅的设计独具巧思,以展出的水墨画为灵感,用透明琉璃水晶墙砖精心构建起“呼吸的墙”艺术装置,借助灯光的明暗律动模拟呼吸的视觉节奏,每一次光影的起伏,都仿佛是死难者不屈抗争精神的脉动。
展览在艺术装置区域呈现画作的展出历程,不仅展出了在中国美术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展出的影像,还记录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后代马敬仲、日本老兵东史郎观展后的深刻感悟等。
走进展览现场,观众在驻足观展中回溯那段苦难历史,在画作笔墨间领悟生命不屈的顽强意志。
来自法国的紫金草志愿者玛歌伊说:“我们要以长远的视角审视历史,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不仅是历史记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更是传递历史的重要途径。”
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蒋秉錞说:“每一幅人物都有鲜活的形象,通过水墨画仿佛能听见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呐喊。”
国际友人后代史蒂芬·布莱迪说:“展览极具冲击力,不仅再现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悲惨遭遇,也呈现了西方人士伸出援手的义举。通过艺术呈现历史,唤起人们对和平的珍视。”
南京梧桐客栈论坛/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视频剪辑 庆苗苗
摄影 万程鹏
校对 胡妍璐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