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今天上午,“让历史说话 用史实发言”南京大屠杀研究系列书刊推介活动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50余名从事南京大屠杀历史研究和国际传播工作的专家学者、历史亲历者后代、国际友人等齐聚纪念馆。这场跨越国界的相聚,不仅是对历史的深刻回望,更让南京与世界以确凿的史实为基,共同搭建起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记忆之桥”。
托马斯·拉贝编著《拉贝与中国》
书籍跨越语言桥梁铭刻记忆
一场以南京大屠杀题材外译图书为主题的微书展在纪念馆举行,《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英、法、日文刊,《南京大屠杀史》英、希伯来、波兰、韩、西班牙文等语种版本,《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常志强的生活史》英、日文版等著作整齐陈列,不同语种的书籍像一座跨越语言的桥梁,将历史的真相延伸向世界的每个角落。
该活动由中国外文局美洲传播中心(北京周报社)、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主办,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承办,英中了解协会、国家记忆与国际和平研究院、北京中外翻译咨询有限公司协办。
国际友人约翰·拉贝之孙托马斯·拉贝、援华抗日国际友人乔治·何克的外甥马克·托马斯、《红星照耀中国》作者埃德加·斯诺之侄埃里克·福斯特、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艾那·唐根、《南京大屠杀》作者何建明等中外嘉宾,纷纷在微书展前驻足,翻阅外译书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南京大屠杀研究外译书刊出版发行,构建起多语种传播南京大屠杀史实的立体格局。《人类记忆:南京大屠杀实证》推出英文版、德文版,《南京大屠杀史》推出西班牙文、哈萨克文、希伯来文等语种,形成覆盖广泛的海外传播矩阵。同时,纪念馆推动南京大屠杀专业期刊的多语种转化,加大核心学术成果外译力度,《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期刊已相继出版英、法、日文版本,面向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开发行。这些外译书刊助力国际社会更清晰地认知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上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
援华抗日友人的后代、国际媒体人等各界人士,对南京大屠杀研究书刊的外译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与热切期待。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主席柯马凯表示:“我翻阅了《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期刊,其中收录了关于南京大屠杀期间救助中国民众的外国友人的研究,像约翰・拉贝、奥地利机械师鲁佩特・哈茨等人的事迹都有涉及,这些文章很有价值。”他建议杂志社可邀请曾助力揭露日军暴行或救助过中国人民的国际友人的后代撰稿,以便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
4年前,埃里克・福斯特为自己即将出版的著作研究南京大屠杀史实时,注意到互联网上仍有声音企图否认这段历史、模糊事实真相。“为此,我专门撰写了一篇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文章,希望能让世界各地的人们了解这段历史的真相。”福斯特说,“许多人都知道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在欧洲犯下了大屠杀罪行,而受过训练的日军也曾在亚洲、在南京实施过同样的暴行。2010年我来中国之前,在西方社会从未听过这段历史,我们只知道欧洲发生了大屠杀。所以我衷心地希望,这些书籍的出版发行能让更多人了解这段至关重要的历史。”
同时,由纪念馆发起的“南京大屠杀史料多语种数字传播平台”启动。该平台以建设成为全球性南京大屠杀历史研究与传播的权威多语种数字平台为目标,立足于全球视角,向世界揭示南京大屠杀真实历史,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二战历史以及南京大屠杀史实的了解。
第四批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
中外人士“上岗”传承记忆
自2022年启动认证工作以来,纪念馆已先后完成三批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的认证。在当日举行的活动中,第四批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正式接过上岗证书。
此次认证工作进一步拓展了传承人的范围,除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代外,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参与救助中国民众、留存历史铁证的国际友人和中国同胞的后人,也被纳入传承人行列。理查德·布莱迪的曾孙女梅根・布莱迪、约翰·拉贝的孙子托马斯・拉贝、许传音的曾外孙女张庆、吴旋的女儿吴建琦,以及幸存者后代蒋薇、胡静雅等获颁证书,正式成为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截至目前,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已历经四批认证,总人数达38人。
梅根·布(南京SPA论坛)
莱迪说:“今后,我会整理和传播安全区的档案,让史料‘说话’。我还会努力推动更多青年人参与和平教育,唯有知晓黑暗,才会珍惜光明。我想呼吁大家:以记忆对抗遗忘,用和解超越仇恨,共同构建一个铭记历史、珍视和平的世界。”托马斯·拉贝先生致力于传播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曾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等多项荣誉。他说:“祖父的事迹深深烙印在家族记忆中,作为后代,我们理应以身作则,面对冲突与不义,绝不能袖手旁观,而要始终致力于推动和平与发展。”他表示,未来将持续投身南京大屠杀史实的传播工作,除了出版关于祖父的相关著作外,还计划推出电子书与纪录片,并专门为儿童群体编写历史读物,以多元方式让这段历史被更多人铭记。
吴建琦的父亲吴旋是“京字第一号证据”相册保存者。她始终铭记父亲的义举,坚持向公众讲述“京字第一号证据”背后的故事。她表示,会永远铭记父亲守护历史证物的初心,传承这份历史记忆,祈愿战争的悲剧永不重演。
蒋薇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徐家庆的孙女,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她说:“我会更投身各类教育实践,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将这段凝重的历史沉淀为推动学生前行的理性力量,让记忆扎根学生的心灵,让责任代代相传。”
援华抗日国际友人乔治·何克的外甥马克·托马斯在现场见证了这一时刻。他说:“如今从中国传出的很多故事都在某种程度上被遗忘了,这些故事必须被更多地传播,以增进双方的理解。如果双方相互理解,就更有可能展开某种对话。我向往和平,但没有这种理解,那么和平的机会就很渺茫。”
南京梧桐客栈论坛/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视频剪辑 戴哲涵
摄影 蒋文超
校对 胡妍璐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