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夜生活论坛网8月17日讯(记者 刘丽媛)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内,一座女性半身铜像静静矗立,基座“金陵永生”四字庄重醒目。这座雕像纪念的是美国女性明妮・魏特琳(MinnieVautrin)——1937年寒冬南京被战火笼罩时,身为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教育家的她,为上万名妇孺撑起了生存的天空。
8月15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语绎金陵・赓续和平”社会实践活动在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启动。活动以寻访、整理、演绎魏特琳日记为主要方式,旨在引导学生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弘扬爱国主义与国际人道主义情怀;同时结合外国语学院专业特色,以多语种传播和平理念,为南京“世界文学之都”建设贡献力量。
活动当天上午9时30分,学生们首站来到随园校区100号楼。据讲解员介绍,1937年12月21日,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难民营接收难民达一万人,远超2750人的预设限度,“当时难民主要集中在100号楼,教室除走道外全被占满,部分难民还住在300号、500号办公楼。”
在100号楼二楼报告厅,南京广电集团牛咔视频紫金草行动志愿宣讲员邵宇涵通过问答、视频及讲解深化同学们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认知,尾声带领大家宣读《和平宣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誓言激发起学子的爱国热忱与奋进斗志。
走出100号楼,同学们在随园金女院门口魏特琳雕像前驻足。据讲解员同绍,魏特琳曾为金陵女子大学(现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教授,积极推广女子教育、创办合肥三青女子中学,为学校发展奠定基础。南京大屠杀期间,她以人道主义精神保护上万名妇女儿童,其日记详实记录侵华日军暴行,成为重要历史见证。“这座雕像承载着精神传承,能让师生更好地缅怀历史。”南京师范大学学生陈涵说。
离开随园校区后,同学们陆续走访多处历史地点:鼓楼区第一中心小学曾是五台山小学难民收容所,80多年前为众多难民带来希望;金陵中学新街口校区抗战时收容难民6000至8000人。沿广州路步行至拉贝故居,讲解员介绍,这座小楼内陈列着《拉贝日记》原始复印件等资料,院中防空洞按记载原本容15人,高峰时挤了约30人,是当时难民的求生通道。“拉贝先生在南京艰难时刻保护难民,这份情谊值得铭记。”南京师范大学学生胡嘉果说。
随后,同学们走访原国民政府司法部旧址——2013年其作为“国民政府中央行政机构旧址”组成部分被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如今继续守护历史、启迪未来;在南京鼓楼医院历史纪念馆,学子们了解到医院抗战时救治同胞的事迹,“医护人员的坚守彰显崇高医德,很有教育意义。”学生陈伊琳说。
最后,同学们来到宁海路5号——原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总部。1937年12月这里建立的安全区收容约25万难民,国际委员会成员冒风险与日军交涉、记录罪行,这座建筑承载着南京人民的希望,让众人肃然起敬。
“能参加‘重走南京安全区’活动我很荣幸。”南京师范大学日语系博士研究生王扬晨曦说,《魏特琳日记》是日军侵华暴行铁证,回望历史才更明白自己传承历史记忆和和平理念的责任。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