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贝日记》无疑是一份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读者可以逐日,甚至逐小时地了解这场悲剧的发展进程。它以其他任何文字都无法企及的方式,捕捉到了南京居民在面对日军疯狂进攻时的恐惧。这是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为这段悲惨的历史赋予了生命。”这是1996年12月11日,第一个读到《拉贝日记》的学者,哈佛大学历史系主任、东亚研究委员会主席柯比发给纽约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一份关于日记重要性声明的片段。2025年9月2日,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江苏记者站站长陈旻将有关“马吉影片”和《拉贝日记》的七件史料捐献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泛黄的纸张,再现1996年纽约公布《拉贝日记》时震惊世界的历史场面。
《拉贝日记》如何公开,
并在全球曝光南京大屠杀真相?
此次捐赠史料中,有一份哈佛大学历史系主任、东亚研究委员会主席柯比关于《拉贝日记》重要性的声明,这份声明是1996年12月11日柯比先生发给联合会邵子平先生的,他是南京大屠杀铁证“马吉影片”和《拉贝日记》的主要发现者。陈旻偶然在采访中听闻,“纽约华人邵子平手上还有我们没有掌握的影片”,立即与邵子平取得了联系。“采访电话足足打了两个半小时,邵先生将他二十多年来的心路历程毫无保留地告诉我。”
邵子平1936年出生于南京,早年留学德国,专业是法律,后在联合国总部工作。为了驳斥、反击日本右翼谎言,邵子平等人1991年3月发起成立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以下简称“联合会”)并任创始会长。联合会曾支持张纯如以英文撰写南京大屠杀史,积极寻找、策划公布《拉贝日记》和“马吉影片”等。
2018年2月,陈旻(右一)赴邵子平家采访,第一次见到邵子平夫妇
“通过张纯如找到拉贝外孙女莱茵哈特夫人后,邵子平请德国的同学戴克力劝,成功地说服她同意公开拉贝日记。”回溯艰辛过程,陈旻介绍说,1996年11月,莱茵哈特夫人与丈夫特别利用休假去德国南部说服舅舅并取回了日记,送到戴克的办公室。戴克用私人复印机复印了日记前三卷,直接寄至纽约交给邵子平。其余的日记则由莱茵哈特夫人和她的丈夫在一家复印店复制后寄到纽约给邵子平。
在收到一千多页日记后,邵子平请来哈佛大学历史系主任和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历史系教授鉴定这批日记。第一个读到《拉贝日记》的学者是哈佛大学历史系主任、东亚研究委员会主席柯比,他于1996年12月11日,发给联合会一份关于《拉贝日记》重要性的声明。
柯比教授在声明中表示,“《拉贝日记》无疑是一份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读者可以逐日,甚至逐小时地了解这场悲剧的发展进程。它以其他任何文字都无法企及的方式,捕捉到了南京居民在面对日军疯狂进攻时的恐惧。这是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日记为这段悲惨的历史赋予了生命。”纽约时报、美联社、路透社、《世界周刊》等多家国际媒体在当时的报道中纷纷引述了柯比的声明内容。
同批捐赠的还有其他文物,包括1996年12月,《纽约时报》、美联社、路透社对公布《拉贝日记》的报道。吴章铨教授细心统计了1996年12月12日公布《拉贝日记》记者会之后,美国、德国、加拿大、中国等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权威媒体,及日本、韩国、中国香港与中国台湾地区等数百家媒体的报道情况,并收集了部分报道原文和报纸。
1996年12月12日下午,美国纽约曼哈顿洲际大饭店云集了世界各国的记者和学术界人士。2时整,记者会开始,拉贝的外孙女、时年65岁的莱茵哈特夫人向世界各国记者展示了其外祖父当时所记录的战时日记,即刻引爆全球媒体。
《拉贝日记》首次以西方亲历者视角系统揭露日军在南京的战争罪行,通过这次记者会在全球曝光了南京大屠杀真相,迫使西方社会重新审视二战期间长期被忽视的亚洲战场暴行。
在《纽约时报》刊登全页广告
驳斥《花花公子》石原谬论
捐赠史料中有一份台湾学者送给陈旻的1990年10月美国《花花公子》杂志电子版全本。美国1990年10月号英文《花花公子》杂志刊发了对日本前交通大臣石原慎太郎的深度访谈,全部访谈内容在这期全本188页杂志中占据了整整9个页码。石原慎太郎在这次采访中公开否认南京大屠杀,他说,“南京大屠杀是中国人编造的故事。它玷污了日本的形象,但那是个谎言。”
石原慎太郎公开否认南京大屠杀的言论,引发国际舆论巨大反响,点燃了纽约华人的怒火。美国华人唐德刚、杨觉勇、陈宪中、邵子平等立即行动起来。1990年11月10日,他们在美国《侨报》全文刊登了署名文章《驳斥石原慎太郎的公开信》。邵子平、陈宪中等牵头发起全美华人筹款6万美元,于1990年12月26日在《纽约时报》刊登全页广告“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 兼驳斥石原慎太郎”,同时向全世界征集南京大屠杀有关资料。
陈旻告诉记者,石原慎太郎的言论在日本国内也引发强烈不满,《每日放送》记者加登英成因此赴美寻找“马吉影片”,与美国华人争相寻找南京大屠杀史证。
“马吉影片”被认为是反映日军暴行最全面的核心证据之一。1991年7月12日,邵子平在大卫·马吉地下室里找到13盒胶卷,拼接制作成一份37分零5秒的“一吋盘”。这份纽约37分钟影像版本在目前已见各“马吉影片”版本中,反映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画面最为全面、内容最为丰富。
“马吉影片”37分钟版“一吋盘”于2019年12月13日由联合会捐赠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此次捐赠的史料中,也包括2025年8月7日,大公报以跨版独家溯源报道“马吉影片”于上世纪90年代重现美国的历史脉络的报纸原件一份,以及2025年8月30日,香港文汇报独家报道拉贝的后人与日记被发现的历史真相的报纸原件一份。
邵子平(右一)、陈宪中(右三)、姜国镇(右二)将37分钟版影像捐赠给纪念馆,马吉的两个孙子出席捐赠仪式
“我只是尽了一名新闻工作者、一名南京人应有的本分和职责,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了一点促进工作,真正的英雄是几十年来发现、保存这份珍贵史料并决定无偿捐赠的爱国华人,是不远万里亲赴美国考察的南京专家学者,是为史料回归而呕心沥血、辛勤付出的人们。”陈旻说,“真诚期望有更多的青少年从触摸历史中感悟民族苦难,更加珍爱和平,担当历史使命。”
南京夜生活论坛/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视频 张楠
校对 陶善工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