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里的稻子黄了又青,青了又黄。
○ 40岁,对很多人来说,是人生的一个分水岭。而对杨玉龙来说,无论是过去多少个年头,还是未来更长的岁月,他都会选择扎根于脚下这片土地。
○ 一起来听听南京晨湖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玉龙说一说种地的故事。
“我更喜欢
大家直接喊我‘种地的’”
○ “南京晨湖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每次被人这么称呼,我总觉得有点不自在,其实我更喜欢大家直接喊我“种地的”。
○ 对于“种地”这两个字,有的人可能会觉得有点“土”,但我从来不这么认为。相反,我觉得能把地种好、让粮食安全落地,是一件特别“酷”,也特别有意义的事。
○ “中国人必须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当听到这句话时,我已决定了该怎么做。
○ 我是桠溪街道新墙村人,从小在农村长大,对土地有着很深的感情。受父亲影响,大学毕业后我回到村里,干起了粮食加工这一行。
○ 但那几年,看着村里年轻人一个个外出打工,大片良田被荒废、长满杂草,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在2015年,我下定决心,承包了周边一千多亩地作为试点,开始种水稻、油菜和小麦。
“理想很丰满
现实却给我狠狠上了一课”
○ 说起来有点不好意思,虽然家里是做粮食加工的,但我是个“理论派”,从没亲自下田种过水稻。那段时间压力大到经常失眠,设备、技术、资金,没有一个不跟我作对的。有时候半夜了,我还在田边转悠,心里反复问自己:这条路,我选对了吗?
○ 好在,我们没放弃。
○ 我和几位社员一起拼了三年,不但把种植面积从1000亩扩大到3000多亩,还完成了“传统人工”到“全程机械化”的大升级!机械化之后,效率明显不一样,人力省了,产量和质量都提上来了。2018年,我们正式成立了南京晨湖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规模起来了
新的挑战又来了”
○ 怎么把大米卖出好价钱,同时带动更多农户一起富?
○ 2020年,我们开始推行“订单种植模式”。简单说,就是我们从乙方变成了甲方,家庭农场和农户按我们的需求种植水稻,我们统一收购、加工、销售。这样他们不愁卖,我们也有了稳定的粮源。
○ 三年订单模式下来,效果不错,但我们觉得还能让大米品质“更上一层楼”。2023年,我们牵头成立了“南京晨湖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采取“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运作模式。
○ 由我们公司牵头引领,提供统一农资,实施加工销售一体化;农民合作社作为承接纽带,提供服务、传达信息;家庭农场和农户是联合体基础,按标准进行种植。
○ 这样一来,产业链中的每个环节的附加值都得到提升,更重要的是,农户们的收入实实在在增加了!如今,联合体面积达20000亩,可以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健康、丰富多样的稻米产品链。
“最让我感慨的除了模式的演变
还有农业设备的升级”
○ 刚起步时,我们用的还是传统农机,而现在,我们有一条日烘干200吨粮食的生产线,一条日产300吨大米的加工线,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等农机30多台套,库房有4000多平米,光粮食仓容就有8000多吨。
○ 农业正在变得越来越智能、越来越高效。今年,我们新添了一台配备远红外功能的大米色选机,连极其微小的瑕疵粒都能精准识别剔除,进一步保障了大米的品质和安全。
○ 目前,我们生产的“晨湖”牌大米被评为江苏省优质大米和消费者信得过产品。每次看到一颗颗饱满晶亮的米粒封装出厂,我心里都特别踏实。
○ 很多人说农业苦,没错,种地确实不容易。但当你真正弯下腰,你就会明白“土地不会辜负汗水”这句话!
○ 家乡需要新农人,农业需要年轻的眼睛、现代的思维、不怕苦的心态。这条路,我会继续走下去。
内容来源 | 高淳发布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