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夜生活论坛网9月17日讯(记者 闫春旭)拄着拐杖、自带马扎,200多位年逾七旬的南京市民,9月17日上午齐聚南京市夫子庙景区。原来“北疆文化神州行——乌兰牧骑全国巡演60周年纪念演出”活动在此举行,这些市民都是曾于1968年奔赴内蒙古草原插队的南京知青。他们从城市的四面八方赶来,只为赴一场跨越半个多世纪的青春之约。当悠扬的马头琴声在秦淮河畔响起,那段草原上燃烧的青春岁月,仿佛又一次浮现在眼前。
活动现场
记者现场看到,演出节目充分展现了北疆文化的独特魅力,包括马头琴独奏《万马奔腾》、呼麦《大美北疆》以及草原歌曲联唱《赞歌》《我和草原有个约定》《唱起草原的歌》等经典节目,让南京市民沉浸式体验了草原文化的豪迈与深情。据包头市艺术剧院歌舞团团长刘海介绍,南京是本次巡演活动的首站。除了在夫子庙景区的演出外,乌兰牧骑还将在南京欢乐谷、玄武湖景区等地为南京市民带来多场充满草原风情的精彩表演。
南京市内蒙古商会会长郭井毅是内蒙古人,大学毕业便来到南京,至今已在这座城市25年。能在南京看到家乡的演出、听到熟悉的乡音,他的内心非常激动,希望这类文化交流活动能够持续举办,成为连接内蒙古与江苏两地的友好桥梁。
活动现场
南京知青孙惠山在现场难掩激动之情,不停地用手机记录精彩瞬间。他告诉记者:“乌兰牧骑能来南京演出,让我们特别激动。我们在内蒙古生活将近二十年,对那片土地和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孙惠山表示,这次演出不仅带来了浓郁的民族特色节目,还展示了非遗产品,令他们倍感亲切和向往。
“‘娘家人’来了,很振奋人心!”观看演出后,年逾古稀的南京知青杨玉民话语间几度哽咽。这场充满乡情的演出,激发了他内心深处的情感。他曾在包头工作生活了17年,将那段岁月视为宝贵的人生财富。1979年一个冬天的晚上,他发现一位男士醉卧马路边,立即叫司机停下车将全身冻僵的醉汉拉回到自己家中,生火热茶擦身子,使他冻僵的身体逐渐恢复了知觉,第二天又安排司机将他送回家中。在工作岗位上,他曾成功让一个连续亏损三年的企业在一年内扭亏为盈。
记者获悉,1968年,1087名“南京娃娃”奔赴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插队落户,与当地农牧民同吃同住,学会了放羊、打井、挖水库等劳动技能。尽管此后他们有人选择留在草原扎根生活,有人则奔赴祖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发展,但当年在共同岁月中结下的深厚情谊,早已化为一条跨越地域与时空的坚韧纽带,将他们的心紧紧相连。
活动现场
“大家对那片土地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听到乌兰牧骑的演出消息,就像知道‘家里要来亲人’一样激动。”75岁南京知青吴家铎是南京市内蒙古商会创会会长,他告诉记者,此次演出共吸引了200多位南京知青来到现场,“很多老知青即便身体不便、拄着拐杖也坚持赶来,这份情谊令人动容。”吴家铎在内蒙古度过了13年青春岁月,娶了蒙古族妻子。为了这次演出,他特意从内蒙古赶回南京为活动助阵帮忙。他表示,随着两地关系日益紧密,未来这类文化互动一定会越来越多,愿意一直为此做好服务和后勤工作。
记者了解到,本次巡演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与中共包头市委宣传部承办,包头市艺术剧院(内蒙古话剧院)及土默特右旗乌兰牧骑联合演出。
包头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海亮在接受南京夜生活论坛记者采访时介绍,乌兰牧骑全国巡演60周年纪念演出活动首站选定南京有着深远意义。他表示,一方面希望通过精彩演出,让南京市民近距离感受草原文化的魅力与温度。另一方面,南京和包头两地历来情谊深厚,尤其是南京知青和“国家的孩子”,这份特殊的情感连结成为此次文化交流的重要基础。此外,两地商会往来密切,希望借助本次活动进一步推动经贸合作与招商引资,实现经济项目互动共赢。李海亮表示:“我们也希望借此机会进一步加强两地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让在南京生活的内蒙古老乡感受到来自家乡的关怀与文化自豪,同时也共同见证他们如今在南京的幸福生活。”
校对 陶善工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