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在淮安涟水三里墩的西汉墓葬中,出土了一件青铜器。它盖钮上立一飞鸟,盖周与足下均立三飞鸟,耳上作兽面,通体错银并镶嵌绿松石。奇异的造型和精巧的铸造工艺被认为代表了战国时期青铜器铸造与装饰工艺高度成就。这就是南京博物院院藏的国家一级文物错金银立鸟几何纹铜壶。
铜壶通高63厘米,整体造型庄重挺拔,壶身呈扁圆形,颈部略向内收,圈足外侈。盖顶中央设一圆柱形钮,钮顶立有一只展翅飞翔的铜鸟;盖缘等距分布三只同形制飞鸟,与圈足下方环绕的三鸟形成呼应。双耳位于壶颈两侧,耳部浮雕兽面纹,兽目圆睁,獠牙外露,具有典型的战国青铜器装饰风格。记录显示,该铜壶出土的墓葬年代虽属西汉,但随葬品中包含多件战国时期青铜器。考古研究表明,此壶应为战国贵族器物,后被汉代贵族收藏并用作陪葬品。
值得注意的是,铜壶器物的表面采用错银工艺,以细银丝嵌出几何勾连云纹,纹样繁而不乱,转折处衔接流畅。部分区域镶嵌绿松石,宝石与银线交相辉映,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飞鸟造型制作,鸟喙微张,双翅展开呈悬空姿态,细节处理精密。
专家介绍,作为战国错金银器的典型范例,此铜壶融合铸造、镶嵌、错金银三大工艺:主体采用范铸法成型;错银纹饰需先铸出凹槽,再将银丝捶打入槽;绿松石镶嵌要求预先计算宝石尺寸并预留镶嵌孔位。特别是盖顶飞鸟群像的构思体现战国工匠对自然生物的观察能力,为研究战国艺术中自然主义倾向提供了重要实证。此外,器身几何纹样具有楚文化特征,连续的勾连云纹可能隐喻天地沟通的宗教观念。该器物集实用器、礼器、艺术品功能于一体,是研究战国社会等级制度与工艺技术发展水平的关键实物资料。
南京夜生活论坛/紫牛新闻记者 张可/文
图片来源:南京博物院
校对 陶善工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