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月16日举办的“世界文都 阅见鼓楼——与文学大家面对面”第十期活动中,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鲁迅研究专家阎晶明,以“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鲁迅与中国共产党人的交往”为题,用文学的温度串联起鲁迅与时代的记忆。
图为活动现场
同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南京鼓楼,是鲁迅思想破茧的重要摇篮。1898至1902年,鲁迅先生在江南水师学堂、矿务铁路学堂挣脱旧学桎梏,触摸近代科学与维新思潮,现存的矿路学堂遗迹、南京鲁迅纪念馆、鲁迅读书处,仍镌刻着他从传统士人向近代知识分子转型的精神印记。
鼓楼以物理空间承载鲁迅的青春与觉醒,阎晶明作为深耕鲁迅研究的学者,此次在鼓楼分享新作《同怀:鲁迅与中国共产党人》,以学术力量激活这份历史遗产的当代价值,让鲁迅的精神之光在这片土地上持续照见现实。二者与百年前的鲁迅隔空呼应,共同构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也为鼓楼注入了鲁迅研究的学术新声。
同怀,共话鲁迅精神图谱
阎晶明介绍说,鲁迅和毛泽东、周恩来是没有过现实交往的。方志敏与鲁迅从未谋面,但却希望把自己在狱中所书文稿托付给鲁迅,这种天然的信任令人感动……神交,是鲁迅与中国共产党人之间关系比较集中和突出的特点,而这种神交的意义和价值,正在于鲁迅与中国共产党人有种精神上的相通相知。
瞿秋白与鲁迅往来相对来说比较密切,书名“同怀”取自鲁迅赠瞿秋白联语“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书中特别剖析“同怀”内涵:鲁迅虽未入党,但其“立人”思想与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宗旨形成呼应,这种“不求形似,但求神契”的关联,恰是本书最具启示性的发现。
《同怀:鲁迅与中国共产党人》
《同怀:鲁迅与中国共产党人》以“严谨考据与散文笔法”的风格,以独特视角聚焦鲁迅与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中共先驱的交往史,为读者呈现立体鲜活的历史图景,既呈现鲁迅为瞿秋白修改杂文、托冯雪峰转送火腿给毛泽东等鲜活细节,也深入剖析鲁迅对《共产党宣言》的研读、对红军长征的关注等思想轨迹。
同频,精神共鸣薪火相传
在阎晶明看来,理清楚鲁迅与中国共产党人之间的关系,毫无疑问是认识鲁迅的一个重要的侧影,也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鲁迅生平,认识鲁迅思想。
活动现场座无虚席,读者专注聆听阎晶明的解读,不时以掌声回应思想的共鸣。这场分享不仅是对“同怀”的深度解读,更是一次跨越百年的精神洗礼,让鲁迅精神在当代读者心中扎根。分享会结束后,阎晶明还与南京大学张光芒教授一同探访了鲁迅读书处。在历史现场的实地寻访中,二人延续对鲁迅精神的探讨,让书本中的文字与真实的历史空间交融,为这场文化活动画上了圆满句号。
当“阅见鼓楼”的书香与鲁迅的精神光芒交织,这座历史古城正续写文化传承的新篇章,让跨越百年的精神力量在新时代持续传递。 通讯员 鼓轩 南京夜生活论坛/紫牛新闻记者 薛玲
校对 胡妍璐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