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到IEEE光子学会的邮件时,我正在调试那台自研的光时延测量仪,屏幕上跳动的精准数据,仿佛在为这份荣誉喝彩。”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元实验室博士生王立晗回忆起获奖瞬间,眼里闪烁着对科研的热忱。
○ 前段时间,他凭借在微波光子测量领域的突出表现,从全球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2025年度IEEE光子学会研究生奖学金全球10位获奖者之一,也是继唐震宙、张亚梅之后,该实验室第三位摘得此国际殊荣的博士生。
○ 这位年仅27岁、即将博士毕业的青年学者,此前已收获累累硕果:不仅以排名第一的成绩斩获“挑战杯”全国金奖等5项国家级竞赛最高奖,还先后荣获江苏省“最美大学生”“大学成就奖”、校“优秀共产党员”等20余项个人荣誉。
从“实验室常客”到“领域新锐”
在沉默时光里扎根
○ 微波光子学研究横跨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物理学等多个学科。“即便是简单的微波光子测量系统,也要求研究人员同时深入理解器件物理、系统设计和信号算法。这些能力难以由一人在短时间内掌握,团队合作至关重要。”
○ 正因如此,2020年9月师从潘时龙教授直博前,王立晗便在微信朋友圈封面写下自勉之语:“每个优秀的人,都有一段沉默时光,那段时光,是付出了很多努力,却得不到结果的日子,我们把它叫做扎根”,而他的微信签名则是“合作是关键”。
王立晗在天元实验室
○ 凌晨一二点的天元实验室,总有一盏灯为王立晗亮着。“微波光子测量就像在光与电的边界走钢丝,差之毫厘便会谬以千里。”带着这份敬畏,他在实验室扎根五年,深耕微波光子测量领域:既潜心钻研,也与团队紧密协作,从“跟着师兄看示波器”的新手,一步步成长为申请13项专利、发表26篇学术论文(含8篇一作SCI论文)的科研新锐。
○ 其中,发表在Photonics Research期刊上的论文尤为亮眼,审稿人评价道:“该论文性能令人印象深刻,应用潜力巨大。”更令人振奋的是,他参与研制的高精度光时延测量仪,一举斩获第三届“金燧奖”中国光电仪器品牌榜金奖,目前已应用于十余家企业和我国多个重大工程。
导师“赋能式培养”
指明方向,明确方法,给足空间
○ 天元实验室的“灵魂人物”潘时龙采用“赋能式培养”模式,让王立晗在科研道路上受益匪浅。这种培养方式并非直接告知学生“应该做什么”,而是引导学生思考“想解决什么问题”,既指明研究方向,又给予充分的探索空间。
王立晗(左)和他的导师潘时龙(右)
○ 在课程学习上,潘时龙鼓励学生跨界拓展。大三时,他支持王立晗选修激光原理等跨学科课程,为其打下更广阔的知识基础。
○ 在研究方向上,他支持学生开辟新领域。博士阶段,潘时龙赞同王立晗将光子测量技术与雷达传感结合,助力其探索全新研究方向。
○ 学生遇到科研瓶颈时,他注重理念点拨而非纠结技术细节。一次实验陷入困境,潘时龙与王立晗在实验室外的长廊交流数小时,以“科研要像光一样,既要聚焦一点,也要折射多元”的理念启发他。最终,王立晗提出了“基于时、频、相多维联合解调的测量模型”。
○ 这种培养模式印证了实验室“不培养‘解题机器’,而是要让学生成为‘问题发现者’”的育人理念,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充足的养分和自由的空间。
榜样接力
三位获奖者的“光传承”
○ 天元实验室的荣誉陈列区里,王立晗的照片与唐震宙、张亚梅的获奖证书隔空相望。“刚入学时,唐震宙老师分享成长经验,那句‘这里的灯光永远为执着的人亮着’让我印象深刻。”如今,他自己也成了学弟学妹们的“灯塔”——在实验室组织的“光子沙龙”上,他总会毫无保留地分享科研心得。
天元实验室荣誉墙
分享科创经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梦想公开课
○ 实验室副主任王祥传坦言,该奖项全球每年仅10人入选,竞争者中不乏哈佛、剑桥等顶尖高校的研究者,而南航天元实验室能占3席,绝非偶然。“作为建在高校的国家级科研平台,我们始终坚持教育为本,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之路:通过开设微波光子技术拔尖创新班、设立微波光子主题创新区等举措,深化科教融合、协同育人,让创新基因在实验室里持续传承。”
○ 如今,王立晗正带着团队攻克“微波光子6G通信感知一体化”难题。“获奖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他望向实验室窗外的星空,那里承载着他和团队对更广阔“光世界”的探索愿景。而在天元实验室,更多如他一般的青年学者,正循着光的方向,书写着中国微波光子学领域的崭新篇章。
内容来源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