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体银色,屋顶造型呈曲面,四周铝板孔塑造出云锦的云纹感,从远处看仿佛是一匹挂在织机上的云锦——这就是预计2026年亮相的南京云锦博物馆新馆。与此同时,位于茶亭东街240号的老馆已陪伴南京市民21载,将成为专门的展陈馆。
为衔接新旧两馆的情感与记忆,云锦博物馆近期发起“老物件、老照片、老故事”征集活动,吸引众多市民参与,其中两个普通南京人的故事,尤为动人。尤其是87岁的张女士带来的纹样图册,内容精美令人称奇。
【云锦情缘】
得了阿兹海默症的姑妈仍能认出自己送给弟弟的云锦
在陶静家的老屋客厅,一幅木框斑驳的南京云锦静静悬挂了二十多年。
![]()
“金丝线织就的辟邪图腾与梅花纹样在光阴流转中依然熠熠生辉,仿佛凝固了时光”
2003年春天,陶静60多岁的大姑妈特意从南京回到老家,怀里紧紧抱着一幅装裱精美的云锦。
大姑妈对陶静的父亲说:“弟,这可不是普通布料,是咱南京的宝贝!”她解释道,云锦始于六朝,传承近1600年,采用“通经断纬”的古老技艺,全靠匠人手工织造。
不幸的是,多年前,陶静的大姑妈被确诊阿尔茨海默病。她渐渐忘记了许多人和事,甚至认不出视频那头的弟弟。
前年春节,陶静的父亲隔着手机屏幕拜年时,大姑妈眼神茫然。正当父亲眼眶发红之际,她突然指向他身后的云锦,声音颤抖却坚定:
“那是南京云锦,我给我弟的!”
这一声呼唤,让所有被疾病模糊的过往瞬间苏醒。
“父亲后来红着眼圈对家人说,她可以忘了我这个人,但没忘了对我的心意。”陶静感慨道。
如今,陶静已成为南京云锦博物馆的志愿者。她说:“云锦就像一座立体的记忆宫殿。大姑妈把南京的城市记忆倾注进去,父亲把姐弟亲情存进去,我们现在要把这份温度传下去。”
精美云锦纹样图册让人大饱眼福
另一位市民张洁的故事,则见证了云锦技艺的传承。
![]()
![]()
作为原南京艺新丝织厂的退休职工,张洁将她的师傅任寿朋的手稿《云锦图案》一册、工艺美术图案画册26页,捐赠给了南京云锦博物馆。
任寿朋是1954年6月成立的云锦研究工作组中硕果仅存的几位云锦老艺人之一,擅长云锦图案设计、挑花结本。
张洁女士于1957年进入南京艺新丝织厂,厂所合一后师从任寿朋。这本手稿是任寿朋较为精彩的手工绘图,由他自己装订成册,于晚年辞世前赠予爱徒。如今,张洁将其捐赠给博物馆,让这段师徒情谊与技艺传承成为永恒。
当张洁再次走进云锦博物馆,看到工人们操作着大花楼木织机,经纬交织间,云锦渐渐成形,她不禁感慨万千。她指着一处现代化的设计室说:“现在的条件真好,我们那时可没有这样的环境。但师傅教给我们的技艺永远不会过时。”
![]()
![]()
![]()
![]()
![]()
![]()
![]()
![]()
![]()
![]()
![]()
![]()
![]()
![]()
![]()
![]()
【新闻链接:新云锦馆就在老馆附近】
南京云锦博物馆的变迁,是一部浓缩的南京文化传承史。
1957年,南京云锦研究所成立,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工艺美术类研究机构。2003年,经南京市文化局批准,南京云锦博物馆正式成立。随后2004年,南京云锦博物馆在茶亭东街240号落成启用。
2009年,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云锦作为南京城市名片跃上世界舞台。
如今,云锦博物馆将迎来又一次飞跃。
云锦城项目位于建邺区江汊路与汉中门大街交叉处,由A、B两个地块组成,总建筑面积约9万平方米。
其中B地块将全新打造南京云锦博物馆,预计于2026年开放。
新馆建筑独具特色,通体银色,屋顶造型呈曲面,并配有镂空雕花纹路,四周铝板孔塑造出云锦的云纹感,从远处看仿佛是一匹挂在织机上的云锦。
云锦城项目瞄准“博物馆群+文旅商业+总部办公三位一体的核心功能定位”。项目将全力打造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文商旅融合创新地标,投产后预计可新增年营收4.9亿元。
云锦城项目优势显著,紧邻南京地铁2号线云锦路站,在建的9号线也预留对接区域。项目临靠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深度融合和平主题,设计“和平祈愿墙”,首创“双轨记忆”空间体系。
此外,以“金陵织美”为主题的商业板块,汇聚代表南京的“美学、美味、美物”。未来,游客可在“梧桐食集”花园里品尝热气腾腾的鸭血粉丝,在“遇见东西”文化长廊里打造一枚珙桐绒花。
南京夜生活论坛紫牛新闻记者 徐媛园
视频、图片 徐媛园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