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南门新区正式开放。细雨挡不住蜂拥而至的游客,8.8万名网友票选出的“野菜天团”——香椿头、马兰头、小蒜头、枸杞头,成了园区里最具人气的大猩猩组合。
这片占地5.4公顷的新区,在南京城中打造出一片“非洲大陆”,长颈鹿、斑马、犀牛、山魈等200多只动物在此安家。
“巡园”时的沈志军
起初,沈志军觉得人一生中至多会去三次动物园,做孩子时、为人父时、当爷爷时。如今作为动物园掌门人,“巡园”是他每日的必修课。不仅要看每个“毛孩子”吃没吃饱、喝没喝好,更要“看它们的眼神、行为是不是很放松很惬意。”
红山森林动物园国际长臂猿日活动
红山森林动物园志愿者手绘的告示牌
眼尖的游客总爱跟在沈园长身后,听他讲“毛孩子”的故事,比如来自台湾的红猩猩“小黑”从住铁笼到拥有室外花园,不仅释放天性学会了在树上筑巢,还会采摘最甜的果实。“小黑知道每棵树什么季节结什么果子,哪一棵树的果子酸,哪一棵树的果子甜,秋天的时候哪一棵树上结了板栗。”
园长与黑猩猩“乌豆”
总有一些“毛孩子”让他格外疼爱,比如黑猩猩乌豆。“它的爸爸有两个夫人,它的大妈妈不允许亲妈哺乳它。乌豆哭了30多个小时,我们不得不对它进行人工哺乳。”此后,动物园一直没放弃让乌豆重返族群,“但是爸爸又把它打伤了,经过医治完全康复的时候乌豆已经快两岁了,群体还是不接受它。但一只猩猩如果不回到族群里,它就不知道怎么做一只猩猩。”
沈志军园长在演讲
这种对动物生命状态的极致关注
起源于一场始料未及的跨界
1993年,大学毕业的沈志军被分配到园林系统,在苗圃种过花,在栖霞山栽过树。2008年,一纸调令将37岁的他推到了3000多只动物面前,成为红山森林动物园的园长。那时,沈志军最怕半夜接到动物生病的电话,心情宛如自家孩子生病般揪心。
人类究竟需要一个怎样的动物园?最初的一年里,他都在观察和思考。“这些小动物们都是鲜活的生命,我们有责任去照顾它。”这是沈志军最朴素的想法。“不能简单地说某个动物生活在热带,那热带到底是哪一种气候?哥斯达黎加雨林、亚马逊雨林是不一样的。它攀爬本领强不强?是爬树枝还是荡树枝?爬和荡也不一样。你只有了解这些动物天性和野性的行为,你才能设计一个好的家。”
红山森林动物园的水豚
最终,沈志军确立了一个坚定的信念:动物园不是人类的娱乐场,而是物种保护机构和教育机构。既然是保护机构,就有责任去引导公众的思想。
红山因此成为全国最早取消动物表演的动物园之一。让沈志军坚定做一个“革命者”的,还有刚调到动物园时儿子的一句话:“我很炫耀地跟他说‘你可以天天到动物园去玩了。’他说我‘都这么大了,动物园有什么意思?’”这句话刺痛了他,也让他意识到传统动物园的困境。
志愿者手绘的告示牌
红山森林动物园的狐猴
2009年
红山森林动物园
开启了场馆改造的漫漫长路
没有充足的资金,他们就建立“改造项目库”,每年选择最急需改造的场馆,一步步将“为动物营造野性快乐家园”的理想变为现实,“建立了改造库之后,大家都非常感兴趣,原来明年能轮到我的场馆改造。”
改造完第一个展区,生活在红山十多年的濒危鸟类鹤鸵开始繁殖;此后十几年,动物园陆续改造20多个场馆。
改造的核心理念
就是让动物表达天性
“饲养员每天要给动物做铲屎官,给它配营养餐,模拟它在野外食物的来源和配比。”此外,他们还要研究动物习性,设计各种“丰容”活动,把食物藏起来、挂起来,让动物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重现野外的生存智慧。
红山森林动物园的告示牌
红山森林动物园举行亲子活动
“动物福利永远没有天花板。”在这里,饲养员是观察者更是创造者,他们给缺了门牙的猴子装上大金牙,为打架断了嘴的丹顶鹤装上假喙,也为年迈的马来熊“老马”守护了生命最后的尊严。
马来熊“老马”的讣告
“老马1989年来到动物园,以前都是住在坑里,游客在上面说‘作个揖’,再扔点食物给它”。后来,园区着手改造熊谷,将整座山头纳入其中。改造完成后,30多岁、相当于人类95岁高龄的老马重返家园。沈志军说,让这只一生都生活在动物园里的熊感受野外环境,正是场馆改造的价值所在,“初到户外运动场的时候,它迈着悠闲的步伐,累了会半倚在石头边休息喘气,看看花、看看蝴蝶。”老马没有看到2023年的第一缕阳光,饲养员为它写了一份讣告,引发无数网友的共情。
在红山
游客常常需要耐心寻找
才能一睹动物真容
沈志军的回答是:
“动物有不被看到的权利。”
让能消失的铁笼消失,让水泥地长出苔藓草丛,让动物有权隐入山林不被看见,这些看似“非主流”的选择,最终被时间证明。越来越多人认同“动物在野外生活就是这样”“到红山动物园来更多是为了发现野外的神奇魅力”。
红山森林动物园的考拉
如今的红山森林动物园,每年吸引着数百万游客,其中超过70%来自外地,大部分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
他们在这里重新认识动物,透过一棵树理解猩猩的智慧,在一片泥塘里读懂“卡皮巴拉”的心情。
“移动动物园” 走进校园
沈志军说,每个物种、每一个个体,都是这世上独特而唯一的存在。希望每个人都能以尊重之心,甚至是敬畏之心去看待每一个生命。正如珍·古道尔博士所说:“唯有了解才会关注,唯有关注才会行动,唯有行动才有希望。”他从未预想过红山的“出圈”,对于他,这是一场关于生命、责任和希望的漫长实践,他的理想国,生长在每一个被温柔以待的生命里。
内容来源 | 中国之声、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