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首部聚焦新中国成立前后台湾隐蔽战线斗争的重大主题电视剧,《沉默的荣耀》在播完之后不断释放长尾效应。剧中原型朱枫烈士牺牲60年后,她的骨灰经学者、民间人士多方努力找寻才被找到。此前,本报采访当年为朱枫烈士骨灰回家办理法律证明的南京公证处公证员许映晴,了解如何让烈士英灵回归大陆这一史无先例的过程。实际上,这一过程涉及多部门和人员,11月11日,紫牛新闻/南京夜生活论坛记者又追访了主要当事人张晓刚先生。他向记者讲述了办理公证的全过程,尽量完整地还原各个细节,以感谢所有伸出“援助之手”的朋友们。
![]()
照片中为朱枫外孙女徐云初,左为李扬,右为张晓刚
第一份公证书:
出具母女证明一波三折
2010年7月,时任南京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处长的张晓刚,在南京见到了北京来的李扬,他是朱枫烈士的外孙女婿。朱枫烈士1950年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后,其遗骸渺无音讯。从2003年起开始实质性的寻找,李扬已经在台湾找到目标。但要取运回大陆进行验证。
根据海峡两岸的现实情况,通过官方渠道完全没有可能。李扬已经取得了台湾方面的两份文件(复印件),一份是台北市殡葬管理处的函件,证明“朱谌之女士之骨灰坛,目前寄存于本处辖管戒严时期政治受难者纪念园纳骨塔”。另一份是《台北市殡葬管理处骨骸(坛)领回申请书》,空白需填写报批。“当时李扬来南京,就是要探索新的渠道。”
两人反复协商确定方案,即取得各级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依靠朋友关系和民间力量运作,以直系子女身份申领长辈遗骸的方式,实现朱枫烈士魂归故乡的愿望。为此,首要之事是要取得烈士直系亲属的公证书,才能申请并办理后续一系列手续。
但深入分析一下,难题立刻就出现了。朱晓枫的身份其实易于证明,她是朱枫烈士的大女儿,是南京市民,仍健在,母女关系较为简单,能为各方面所接受。如能证明此关系,一切就迎刃而解了。但当年朱枫烈士是以化名潜入台湾的,女儿朱晓枫在朱枫牺牲前,姓名并不叫“朱晓枫”。问题是,要证明朱晓枫是朱枫的女儿,并没有现成材料能够证明。
这该如何解决?张晓刚告诉记者,接受家属委托后,开始与南京市公证处联系,协助朱晓枫办理公证书。经相关领导推荐,张晓刚与时任南京公证处公证员的许映晴首次见面,说明来意。鉴于当时的社会条件和保密要求,张晓刚在与许映晴初次交谈过程中,既不能把烈士情况说的太多、太明,也不能让公证处感觉这是一件可办可不办的事项。“许映晴问,为什么要做这项公证?我回答:目前很多事情还处于保密阶段,但可以肯定的说,办理这份公证书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倘若相关计划实现了,将是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好事。”于是,许映晴表示,会尽快向处领导汇报。
![]()
1949年朱枫从香港寄给丈夫的照片
接下来事情的发展并不顺利,张晓刚与许映晴的再次见面时有点失望。许映晴表示:相关事项已向领导汇报,公证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和程序,办理公证需要当事人提供相关证据才能办理。而朱晓枫没有能够证明其与朱枫母女关系的相关材料,确实让公证处为难。如果朱晓枫提供不了公证所需的证明材料,公证处将无法受理并出具相关公证书。
为了实现既定目标,张晓刚通过朋友找到了南京公证处的上级领导,说明情况、恳求帮助。领导层面经研究后,给南京公证处领导打电话,明确表示: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应该办而且必须要办好的事情,而且符合法律规定,希望公证处热情接待相关人员,尽全力收集证据材料,严肃认真办好此案。
张晓刚与许映晴第三次见面,迎来“柳暗花明”。这次许映晴带来好消息,南京公证处已决定受理此案,同时免除此案的公证费用。于是,张晓刚向许映晴提供了朱晓枫老人的联系方式和家庭住址。令人感动的是,公证处参与此案的所有同志,变被动采样(证据材料)为主动寻找(相关线索)。他们登门拜访了朱晓枫,了解了相关背景情况。
经过多方不懈努力,帮助朱晓枫寻找到了一些个人无能为力得到的重要证据材料。事后,据许映晴介绍,因为朱晓枫是现役军人,其档案级别限制对外使用。公证处的同志们集思广益,打破常规,去了很多地方,除了部队机关和朱晓枫工作单位,还搜集了相关新闻报道,寻访学者加以佐证。
后来终于获准查阅朱晓枫的早年档案。档案中有这样的陈述:“朱晓枫母亲:朱谌之,白区地下工作,中共党员(党内称朱枫)。1950年到台湾地下工作,被国民党杀害。”在朱晓枫个人履历表中,母亲姓名一栏明确写着:朱谌之。基于上述调研寻访的直接证明材料和旁证材料,南京公证处正式出具了“确认朱枫与朱晓枫母女关系”的公证书,证明了朱晓枫是朱枫烈士的女儿。
![]()
《沉默的荣耀》剧照
第二份公证书:
委托第三方前往台湾
证明身份的问题刚刚得到圆满解决,下一个问题又出现了。台湾方面规定,大陆军政人员不能前往台湾。因此朱晓枫的身份不能前往台湾,领回母亲的遗骸。只能委托第三方协助办理相关事宜。后经北京方面议定,以朱晓枫名义,授权台湾宝山生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命集团)的刘添财先生,持《台北市殡葬管理处骨骸(坛)领回申请书》,代为认领朱枫烈士骨灰。为此,南京公证处顺利出具了第二份委托办理公证书。
至此,南京公证处出具的两份公证书,在朱枫烈士魂归大陆家乡的整个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既顺利实现了目标,又回避了政治敏感和不必要的麻烦。公证书的开具,为后续民间运送烈士遗骸开了“绿灯”。这在两岸关系中的第一例,也是无法复制的成功案例。此举使无名英雄魂归故里,实现了相关部门和烈士亲属魂牵梦绕的夙愿。
2012年,CCTV9(央视纪录频道)摄制组,在陈思宇总导演的带领下,携带全套装备来到南京,对张晓刚和作家冯亦同(《朱枫传》的作者)进行了长篇专题采访。反映朱枫烈士事迹的4集纪录片《枫叶红于二月花》在央视播出后,反响热烈。其中第4集,客观真实地介绍了朱枫烈士在“魂归故里”过程中,发生在南京的这段曲折故事。
南京夜生活论坛/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视频剪辑 戴哲涵
校对 胡妍璐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