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市鼓楼区有一条街巷
短短700米里面却藏着
生物学家蔡堡、教育家吴贻芳、
画家高马得、书法家武中奇
等二十多位文化名流的旧居
这里就是——高云岭
今年以来,鼓楼区将高云岭更新工程作为践行 “人民城市”理念的核心抓手,通过系统性保护、整体性提升、融合性发展,构建起历史保护与城市发展共生共荣的新格局。
改造前:老街的“难言之隐”
曾经的高云岭,真是让人又爱又愁。爱的是它满街的文化气息,愁的是生活不便。巷子窄,空中电线像蜘蛛网,店招五颜六色乱得像调色盘,居民们都盼着老街能痛痛快快 “洗把脸”。
改造后:历史与现代交融的“幸福鼓楼”新样本
如今,从厚载巷入口的历史文化景墙出发,途经青云巷转角蔷薇攀缘的弧形墙,在老杨馄饨店的灰墙黛瓦下品尝舌尖美味,最后在文云巷花坛的鸡爪槭红叶旁驻足——八大主题节点串联起的,不仅是建筑与景观的更新,更是一场穿越百年的“文化之旅”。
在协商中焕新 于细节处见温情
在此次提升焕新过程中,湖南路街道与鼓楼区城管局从细微处着手,通过多个工程为老城区改造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首先是畅通“生命通道”的“安全筑基”工程。施工期间,每日巡查高云岭至傅厚岗片区,严控物料堆放占用通道,同步协调市政部门修复破损路面、改造自来水管网,助力“生命通道”畅通。
此外,先后召开了10余场居民议事会,收集“店招防雨水”“花池改休憩凳”等建议并逐项落实。同时,还从飞线入地到店招“换装”等细节,进行精准管控,让空中“蜘蛛网”消失;城管队员还全程监督店招统一改造,让街巷颜值与内涵同步提升。
云岭屋:一场居民“监工”的社区实验
改造前傅厚岗社区宣传栏旁居民自发聚集场景
焕新后的云岭屋,木质框架与透明顶棚保留
市井烟火气
这座由老旧凉亭改造的多功能驿站,承载着周边老人三十年的情感记忆。听说要改造,78岁的王奶奶第一个反对:“现在的桌椅帘子都是我们一点点凑的,改了还能用吗?”街道没有急于开工,而是联合社区规划师团队做了三件事:
1.需求可视化:将居民提供的旧床单、老照片融入设计图,承诺保留环形座榻和棋牌区;
2.施工透明化:每周召开“工地开放日”,居民可随时查验材料与进度;
3.功能延续性:改造期间在临时场地提供同款桌椅。
最终亮相的云岭屋,既新增了共享工具柜、便民服务点等9大功能,又通过檐口记忆装置、可旋转棋牌桌等设计,留住了“老味道”。如今,这里日均接待居民超百人次,成为“银龄友好社区”的标杆。
除此之外,“高士集”以名言墙、名人旧居艺术再造、街角文化矩阵三大创新设计,让围墙化身文化长廊,打造出会发光的“露天艺术馆”,让大师智慧“活”起来。
居民说现在推开窗看见的是整齐的店招,出门走两步就能在树荫下聊天,老街还是那个有故事的老街,但日子过得更舒坦了。
高云岭的更新实践不是对过去的简单复刻,而是通过创造性转化,让历史文化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在未来,鼓楼区将始终以提升区街品质为核心导向,深度挖掘历史文化内涵,通过系统性的环境优化工程,让街巷从“老旧背街”蜕变为“有记忆、有温度、有品质”的城市空间,切实提升居民幸福感与生活品质。
正如每天到云岭屋和老友下棋的张爷爷所说:“以前怕改‘没’了,现在怕改‘晚’了!”这条穿越百年的街巷,正用它的新生证明:最好的城市更新,永远是那些既能写下时代注脚,又不曾遗忘人间烟火的故事。
这就是城市想给居民的“幸福”
让老地方有新活力
让日子越过越有滋味
内容来源 | 鼓楼微讯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