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报卖报!南京夜生活!”7月9日,2025第二十一届南京夜生活“勤工助学 爱心售报”公益活动再次为爱起航,该公益项目已经连续举办21年。带着爱心与期待,扬子小记者们披上绶带、拿起报纸,正式上岗成为爱心小报童,用自己的劳动与汗水换取善款帮助他人。
当报童遇见报童,烽火故事让孩子们更懂珍惜
正式上岗前,扬子小记者们参观了新华日报报史馆。各个时期的报纸、老照片、老物件和珍贵史料,记录着新华日报走过的光辉历程,让孩子们对新闻报纸的作用和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新华日报社武汉旧址、老印刷机重印新华日报创刊号、“三匹骡子办报纸”场景…… 一张张黑白照片、一份份泛黄的报纸、一件件珍贵实物、一个个熟悉的人名,仿佛带小记者们回到烽火连天的抗战年代。在展厅中的“新华报童”雕塑前,小记者们纷纷合影留念,同时也提出疑问:为什么会给小报童立雕塑呀?80多年前,《新华日报》诞生于抗日烽火中,在抗日战争期间,它是“党的一个方面军”,是“鼓励前进的号角”。无数报童冒着战火与风险售卖《新华日报》,传播着革命先辈们不屈抗争的英勇故事,是那个时代的小英雄。而现在新任的小报童们也将付出汗水和努力,通过售卖报纸帮助同龄人,这是一种跨越时空的致敬,也让大家更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一次次勇敢开口,传递爱心也收获成长
“叔叔阿姨,买份报纸献爱心吧!”带着信心与期待,13岁的方馨牵着8岁妹妹杜沛雯的小手开启卖报之旅。刚走进地铁站,就有两位老人主动迎上来询问,当得知这是为贵州山区孩子筹款的爱心活动时,老人家立即掏出钱包。一位奶奶边付钱边感慨道,“我们老两口以前就常年订阅《南京夜生活》,现在看到小朋友也来做公益,这点心意一定要支持。钱虽然不多,但能帮一点是一点。”忙着线下叫卖的同时,方馨还玩起了“互联网+”!只见她熟练地掏出手机,在亲友群和班级群里发起了“云卖报接龙”,“叮咚”“叮咚”的消息提示音此起彼伏,不到半小时,就在线卖出了10份报纸。
与姐姐的顺利不同,妹妹杜沛雯的卖报之路显得比较艰辛。烈日当空,接连被几位行人婉拒后,8岁的小姑娘像蔫了的小花,攥着报纸的小手沁满了汗珠。在姐姐的鼓励下,她挺直了腰板,深吸一口气,再次鼓起勇气走向人群。“叔叔您好,我是南京夜生活的小报童……”刚开始,她的声音有些发颤,但越说越响亮,“我们在为贵州山区的小朋友募捐,您愿意买一份报纸献爱心吗?”爱心市民朱先生欣然买了一份报纸支持杜沛雯,并鼓励她说:“小朋友真了不起!你知道吗?重要的不是卖出去多少份报纸,而是你敢主动和陌生人说话的这份勇气。”
在一众家长中,一名明显带着学生气的“小家长”格外引人注目。记者上前攀谈了解到,“小家长”是一名大二的学生,因为父母工作繁忙无法陪同,由他带着14岁的弟弟郭明泽来参与爱心售报活动。不难看出,兄弟俩都是比较沉稳内敛的实干派,参观结束,哥哥很快带着弟弟出发卖报。“原来卖报不只是卖报,每一声‘谢谢’都让我明白,爱心就是在一次次勇敢开口中传递的。在这次活动中,我收获了成长的勇气。”郭明泽感触颇深。
持续21年,爱心售报见证小报童成长
过去20年里,在最热的暑期走上街头,用一份南京夜生活传递爱心,已经成为爱心市民、爱心小报童和南京夜生活风雨无阻的默契。20年的爱心接力,活动不仅帮助了全国各地需要帮助的孩子,也让一批又一批小报童通过街头卖报的历练,献出爱心,收获成长。
“这份报纸本来卖1.5元,但是我们爱心售报只卖1元钱,会有很多人愿意支持我们的!”活动现场,去年就曾参与了爱心售报活动的“老”报童侯景瑗向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卖报经验。面对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们好奇的目光,侯景瑗有些紧张和羞涩,但这并不妨碍她清晰总结出自己的“生意经”——用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售卖报纸,只为筹集善款奉献爱心,这是活动的意义所在,也是小报童们勇敢走向陌生人的底气。
策划:王璟 陈郁
统筹:冯可 丁玲
记者:闫春旭 刘丽媛
执行:张蕾 王英 梁琦
实习生:乔文飒
校对:盛媛媛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