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交流研讨会在南京召开,全国首批19个数据基础设施试点城市联合发布《数据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合作倡议》。据介绍,这标志着我国在构建开放协同的数据基础设施生态进程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数据基础设施作为支撑数据采集、传输、加工、流通、利用、运营和安全服务的一类新型基础设施,已成为驱动中国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强劲引擎。2024年,国家数据局在数场、可信数据空间、数联网、数据元件、区块链、隐私保护计算等方向上,加快数据基础设施探索布局。北京、天津、大连、上海、南京、苏州、杭州、温州、合肥、福州、南昌、赣州、青岛、郑州、武汉、深圳、成都、西安、广州19市承接了首批数据基础设施试点任务。其中,南京、苏州成为全国“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数联网方向)”先行先试城市。
这块“试验田”究竟该怎么种?江苏省数据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局第一时间牵头南京、苏州两市开展数联网任务建设。南京市以构建“技术先进、实用安全、开放兼容”的数据流通基础设施为目标,打造算网设施、统一底座、流通平台等“六个一”体系,支撑跨域数据安全高效流通。苏州市则通过建设数据流通利用平台,稳步推进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数据交易等方面的试点。
“目前,两地系统建设工作已基本完成,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成果。”该负责人表示,其中,南京市已基本完成国家数据局任务书要求的功能建设,正积极对接国家数据局开展互联互通测试工作,目前已形成35个数据应用场景方案。苏州市正积极推进部署及联通测试工作,并在医疗、金融等场景开展验证工作。
为何要建设国家数据基础设施?
“纵观人类经济发展史,每一轮产业变革都会孕育新的基础设施,如在工业经济时代,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电力系统等成为关键基础设施。”据介绍,当前数据成为关键生产要素,催生出新的技术-经济范式。建设和运营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将进一步促进数据“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保安全”,对于支撑数据基础制度落地、构建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是从数据要素价值释放的角度出发,面向社会提供数据采集、汇聚、传输、加工、流通、利用、运营、安全服务的一类新型基础设施。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是数据基础制度和先进技术落地的重要载体。
这份倡议将给各方带来什么?
省数据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19个试点城市共同签署发布《数据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合作倡议》,旨在搭建一个开放、务实、高效的交流平台,推动各地区、各领域加强紧密协作,打造更为完善、更为强大的数据基础设施体系。共同为构建全国数据共同体,探索高质量互联互通发展模式,推动应用场景落地形成商业闭环等迈出坚实的步伐。
“我们将继续协同推动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标准规范的应用落地,并合力促进高速数据网的规模化建设与效能优化,与各试点城市携手培育开放、繁荣、安全可控的数据要素市场生态。”该负责人表示。
会上大家都谈了些什么?
记者采访了解到,此次交流研讨会上,国家数据局数字科技和基础设施建设司副司长李建国在讲话中明确了数据基础设施试点建设的方向和实施路径,强调以应用和场景为牵引,注重安全,充分发挥试点城市的探索与示范作用。
两位与会院士专家分享了前沿技术洞见。中国工程院刘韵洁院士阐述了未来网络技术对高质量数据流通利用的支撑作用以及在工业制造、智能驾驶等场景中的应用优势。中国工程院郑纬民院士分析了国产AI芯片及大模型建设的现状和问题,探讨了国内AI基础设施及生态体系的建设模式。
北京、南京、深圳、郑州、苏州等试点城市代表分享了各自在数据基础设施赋能材料、智能驾驶、医学影像、金融服务、医疗健康等不同行业领域的应用成效。
包括19个首批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试点城市在内的40余个城市、100余家企业的300余位代表参加会议。
南京夜生活/紫牛新闻记者 万承源
校对 潘政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