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位于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总投资50亿元的玉湖冷链(南京)交易中心项目完成开工前所有必备的手续,正式开工建设。从2024年9月首次接洽到落地开工,仅用一年时间,南京经开区全力保障重大项目落地,攻克了一个个难点,多项流程办理刷新记录。
![]()
创新“1+1”布局,打造长三角冷链新枢纽
该项目是玉湖冷链打造的华东区域首个一级枢纽,总投资50亿元。“新港片区近主城,做城配和展示交易;龙潭片区是宁镇扬中心节点,做仓储和物流枢纽——这个‘1+1’模式,在玉湖全国布局的项目里是首例。”南京经开区国内招商中心吕慧君介绍说。
![]()
为匹配玉湖冷链打造“华东区域首个一级冷链枢纽”的需求,南京经开区跳出单一地块思维,针对性提供新港、龙潭两个片区用地,分两期构建“功能互补、联动发展”的格局:新港片区聚焦“展示交易体验”,依托近主城的区位优势,打造冷链食品线下交互核心;龙潭片区则借力国家物流枢纽的大交通优势,承担仓储、分拨功能,为项目接入全球高端冷链供应链奠定基础。
“项目二期落子龙潭后,不仅能助推经开区建设全球高端冷链供应链中心,更能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为南京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添砖加瓦’。”玉湖冷链副总裁兼南京公司董事长韦佳表示,项目建成后将形成 “国际冷链食品交易区、冷链仓储区、综合加工区、配套服务区”四大功能分区,实现从冷冻食品仓储、交易、拍卖到加工、物流的全链条覆盖,甚至融入观光功能与战略储备作用,成为“辐射长三角的冷链食品全链服务中枢和城市保障基地”。
专班攻坚破难点,各部门协同“跑赢时间”
“原本以为拆迁、电力迁改这些‘硬骨头’要啃很久,没想到经开区专班很快全解决了!” 回忆项目推进中南京经开区各部门的推进速度,韦佳至今印象深刻。
早在项目有初步意向时,经开区建设与交通局便联合燕子矶街道成立攻坚组,最终比计划提前10天完成地块拆迁;面对地块内 110KV、10KV 电力线路迁改时间周期较长的难题,经开区东区公司主动对接南京供电公司,派专人全程跟进,快速完成迁改,大幅缩短迁改时间;通讯基站迁改也迅速收尾,为土地挂牌扫清障碍。
夏季高温多雨,45万方土方清运成了新挑战。东区公司采取“三班倒”作业模式,单日投入15 台挖掘机、150余台渣土车,避开早晚高峰全天施工;同时布置喷淋、雾炮等扬尘控制设施,安排洒水车24小时巡查保洁,同时委托专业公司疏导交通、设置5处安全检查点——最终不仅如期完成平整,还实现“施工零投诉、安全零事故”。
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的“效率突破”同样亮眼。为保障土地按期出让,按挂牌时间倒排环节,组建专班推进规划调整,仅用三个半月就完成规划调整方案从技术审查、专家论证、社会公示到市政府批复;在供地环节,通过“串联手续抓紧办、并联手续同步办、相关手续容缺办”,将“四审合一规划条件出具至挂牌公告”的时间压缩至 15 个工作日,刷新区域供地效率纪录。
“要素保障走在前”,优质服务赢得企业心
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审批服务提效。项目地处八卦洲大桥门户节点,项目位置比较重要,为加快推进方案进度,经开区规资局认真梳理报审程序,统筹分解推进计划,前置方案审查程序,在土地出让过程中积极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靠前指导企业按规划要求做好方案设计。紧扣报审环节及时序,报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召集相关专家开展专家咨询和论证,对方案进行指导,使方案迅速优化提升。
企业服务局的“靠前服务”同样贴心。为腾出项目用地,该局赴外省与地块上企业总部负责人沟通,最终经过多轮商谈后签订搬迁协议,随后7天内高效拆除5000多平方米房屋及附属设施,助力企业超前20天启动前期工作。此外,因项目地块面积大,既有高压线保护区限制,又因情况复杂,需跨部门协调清表等工作,文勘任务面临重重挑战与复杂难题。企业服务局聚焦项目需求,迎难而上,一方面超前谋划,早在协议洽谈阶段即着手准备,确保协议签订后文勘各项工作得以第一时间全面推进;另一方面,主动对接文物部门,在省、市、区文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合理制定工作方案、灵活分区实施,将申请、勘察、施工、验收、批复等环节提前1个月完成,保障项目地块按期挂牌。
行政审批局则以“精准指导”破解审批难题。针对项目特点编制专属施工许可申报指南,按“流水节拍”倒排节点;创新“分阶段办理”模式,将项目按桩基、主体工程拆分审批,避免个别环节影响整体推进;对非关键性材料采取“容缺受理”,提前开展预审核查,确保“材料齐全即发证”,为项目顺利开工保驾护航。
“南京经开区的服务不是‘等需求’,而是‘找需求’——这是我们最感动的地方。从拆迁、迁改到审批,每个环节都有人盯、有人帮,原本要跑多个部门的事,现在‘一站式’就能解决。”韦佳感慨,南京经开区真正做到了“要素保障走在项目需求前”。
据悉,该项目计划于2028年建成,将与南京众彩、天环市场形成竞争性互补,填补北部区域大型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空白,同时带动商贸、物流、旅游等多产业发展,为南京都市圈民生保障与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
通讯员 经开宣 南京夜生活论坛/紫牛新闻记者 张可
校对 陶善工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