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残障和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系?关于残障平等、残障融合,我们能做什么?……
在7月24日举办的“融合向未来”媒体培训研讨班上,授课专家通过理论阐述、案例分析、分享交流,旨在进一步提升对儿童青少年残障融合议题的关注度、传播力、行动力。
图为培训现场
无障碍环境惠及所有人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现有约8500万残疾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更是超过3亿人。联合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人均预期寿命超过70岁的国家中,每个人平均约有11.5%的寿命,即约8年的时间生活在残障状态中。这也清晰表明,无障碍环境并非仅服务于特定少数群体,而是与 “所有人”息息相关,无障碍环境的受益群体是“所有人”。
在当天的培训中,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社会法室顾冰,以“共建‘有爱无碍’社会环境”为题,围绕立法背景和重要意义、主要内容和亮点、做好贯彻实施等方面,对《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进行了深入解读。
消除成见助力残障融合
“提到儿童,您的脑海中最先出现的词汇是什么?如果是残疾儿童呢?”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儿童保护项目官员李侁瑞,在培训现场发起的小测试直击社会认知痛点:人们往往将普通儿童与可爱紧密相连,而谈及残障儿童,“可怜” 则成为高频词汇,“成见让很多人忘了残障儿童作为儿童本身的那一面。”
培训中,李侁瑞介绍了全球残障儿童青少年发展概况、儿童权利与残障融合相关情况,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中国政府及各界合作伙伴携手开展的相关项目的情况及展望。
平等对待是最好的关爱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副教授孙计领,则围绕国内残疾儿童保护法律体系进行了深入讲解,并以融合教育背景下的校园无障碍环境建设为例,分析了残障融合和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关系,重点解读“无障碍环境”的内涵、受益人群、内容与价值等。
此次培训由中国妇女报社(全国妇联网络信息传播中心)、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主办,南京市妇联协办。据悉,主办方已连续17年围绕儿童保护、健康、教育等诸多领域在全国多地开展专题培训,激励社会各界以实际举措消除障碍、打破成见,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在同一片蓝天下绽放光彩。 南京夜生活/紫牛新闻记者 薛玲
校对 石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