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副研究员盛虎走进青奥社区,为社区的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且意义深远的科学家精神讲座。盛虎副研究员以周立三院士的传奇人生为蓝本,深入剖析了周立三院士科学家精神的四重密码,为同学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精神教育课。活动由江苏省科协指导,青奥社区和南京夜生活主办,青奥教育发展中心协办。
密码1:爱国报国——守护与扎根的赤子之心
周立三(1910-1998),经济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国家区划委员会科学顾问组副组长。主要从事经济地理学研究,是我国自然资源综合考察、综合农业区划和国情分析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周立三院士一生致力于地理学研究,以实地考察为根基,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将地理学紧密服务于国计民生,被誉为“中国农业区划之父”和“国情研究奠基人”。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地理学家的责任与担当,为国家的农业发展和国情研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盛虎副研究员在讲述周立三院士的爱国事迹时,这句话掷地有声。解放前夕,局势动荡,有人企图将珍贵的地理资料迁往台湾,周立三院士坚决反对,组织了“反搬迁斗争”,成功保护了这些国家记忆的宝贵资料。他的这一举动,彰显了对祖国地理文化的守护和对国家利益的坚定维护。
即便到了86岁高龄,周立三院士依然坚持“地理学家必须用双脚接触泥土”。他拄着拐杖攀登红壤山丘进行实地考察,将论文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这种对祖国土地的热爱和对科学研究的执着,激励着每一位同学要心怀祖国,将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密码2:求真务实——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
盛虎副研究员提到,周立三院士对待科学研究严谨到近乎苛刻。中科院地理所曾出现“首字器比30年前警示‘请假数据设计算机,计算结果靠自己,国计实地调研’”的情况,这深刻反映了周立三院士对实地调研的重视。他坚信,只有亲自到野外考察,获取第一手资料,才能得出准确可靠的结论。
在新课考察时,为了验证一个数据,周立三院士常常徒步几十公里进行实地核对。他就像一位执着的探险家,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力求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在当今AI时代,数据造假现象时有发生,如有人输入虚假数据(如伪造的土壤设计通气频记录),导致智慧农业系统识别错误。这与周立三院士的求真务实精神形成了鲜明对比,提醒同学们在科学研究中要尊重事实,脚踏实地。
密码3:开拓创新——预见未来的战略眼光
周立三院士是一位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先驱者。1987年,他领衔进行国情分析,首创“资源节约型经济”战略,这一战略在当时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30年前,他就精准预警了人口膨胀、资源透支、城乡矛盾等问题,而如今这些问题已成为“碳中和”“乡村振兴”等国策的重要源头。
盛虎副研究员指出,周立三院士在信息匮乏的年代,凭借着敏锐的洞察力和卓越的分析能力,用有限的数据预测国家发展,就如同今天用AI模型模拟气候变化一样,展现了创新的本质是在困境中寻找突破,在未知中探索可能。这启示同学们要培养创新思维,敢于突破传统,勇于预见未来。
密码4:无私奉献——“抠门”与“大方”的辩证法
周立三院士在生活中十分“抠门”,女儿用公家信纸写作文都遭到了他的严厉批评,这体现了他对公私分明的严格坚守。然而,在对待科学事业和人才培养上,他却无比“大方”。他把10万港元奖金捐建了青年科学家基金(今“周立三基金”仍在奖励创新),为年轻的科学家们提供了支持和鼓励。
即便在病榻上,周立三院士依然牵挂着未毕业的甘肃学生,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让人动容。盛虎副研究员强调,科学家真正的财富不是金钱,而是点亮更多探索的火种。周立三院士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激励着同学们要心怀大爱,为科学事业和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次讲座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结束,周立三院士的科学家精神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了同学们前行的道路。青奥社区的同学们纷纷表示,将以周立三院士为榜样,传承和弘扬科学家精神,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将来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南京夜生活/紫牛新闻记者 徐媛园
校对 胡妍璐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