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电影《南京照相馆》正在热映。银幕之中的故事令众多网友为之心痛,但电影故事并不一定完全与现实对号入座,银幕之外的真实历史比电影更加曲折。两位历史原型如何用生命守护屠城血证?他们时隔半个多世纪后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重聚又发生了什么?
特殊的相册
1937年12月13日,日军侵占南京,15岁的罗瑾和家人一起躲进南京安全区。1938年初,待局势稍稍安定后,罗瑾到长江路估衣廊附近的“华东照相馆”当学徒工,养家糊口。1938年1月的一天,罗瑾在为一个日军军官冲洗两卷“樱花牌”胶卷时,发现其中有多张日军砍杀中国军民、侮辱中国妇女的照片。罗瑾气愤不已,他加洗了一套,作为日军屠城的罪证保存起来。后来,他从积攒的30多张照片中选出16张,装订成一本小相册,并将剩余的照片销毁。为了表达心中的愤恨,他在相册封面上画了两颗滴着血的心和一把刺向心脏的匕首,旁边写了一个大大的“耻”字。
相册不见了
1940年,迫于生计,罗瑾被招募到汪伪某集训队学习电讯技术。他偷偷地将相册转移到集训队驻地毗卢寺。1941年的一天,日伪突然展开搜查,罗瑾赶紧将相册藏到毗卢寺后院茅厕的墙洞内。后来,当他准备把相册转移时,发现相册不翼而飞!为了安全起见,他立刻逃离南京。20世纪80年代,他定居在福建大田县,在当地重操旧业,开了一家照相馆。
这本相册究竟去哪儿了?事实上相册没丢,而是被集训队的同学吴旋捡走了。南京沦陷后,因家中贫困,吴旋在外做杂工。1940年,他看到报纸刊登的招生广告,为了糊口,吴旋考进集训队,与罗瑾成为同学。据吴旋回忆,一天,他意外发现毗卢寺后院的茅厕外草丛中有一个巴掌大的相册。打开一看,竟全是日本兵挥刀砍杀、劫掠百姓、奸淫妇女的照片。
吴旋赶紧将相册揣进口袋里,当天夜里趁着站岗时机,他将相册藏到大殿内佛像的底座下。1941年秋,集训队学员即将毕业,吴旋被分配到通济门外五团。离开的前夜,他趁着夜色将相册从佛像底座下取出,塞在小皮箱的底层。第二天一早,他离开毗卢寺,前往通济门报到。此后几年间,吴旋冒着生命危险,将这些罪证照片完好地保存下来。
罪证重见天日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1946年,吴旋听闻国民政府在南京对日本战犯进行审判,他将保存了数年之久的16张南京大屠杀罪证照片呈交给南京市临时参议会,并呈文写明照片的来历。吴旋呈文,原件藏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复制件在本馆史料陈列厅向世人公开展出。
1946年10月,南京市临时参议会将相册转交给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并在公函中写道:“……查该项照片确系日寇施行暴行时所自摄,而足为证实战犯罪行之铁证用。”这16张照片作为“京字第一号证据”在对南京大屠杀案主犯谷寿夫的审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罗瑾(左)、吴旋(右)
50年后碰面
故事并未到此结束。1995年6月10日,罗瑾与吴旋在时隔半个多世纪后,在南京重逢。已过古稀之年的罗瑾与吴旋一同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共同回忆这段传奇的经历。两人还前往曾经藏匿相册的毗卢寺指认当年藏照片的茅厕所在地。此时的茅厕早已不在,但10多平方米的空地仍在。
1998年,吴旋在南京去世。2005年,罗瑾在上海病逝。虽然他们早已离开我们,但他们用生命守护屠城血证的故事值得被永远铭记。2015年10月,这16张由罗瑾、吴旋保存的照片作为“南京大屠杀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罗瑾和吴旋用生命接力守护的16张日军暴行照片,是历史的铁证,亦是永恒的记忆。铭记历史,吾辈自强!
南京夜生活/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图源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