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建馆40周年。40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一瞬,却承载着无数珍贵的记忆。
40年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始终秉持国家站位,先后经历三期改、扩建,占地面积从建馆之初2.5万平方米扩展至10.3万平方米,馆藏品从不到100件(套)增加至10.6万件(套),从单一展览拓展至三个主题陈列展;40年来,南京大屠杀历史从地方悼念上升至国家公祭,从城市记忆上升至世界记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成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的固定举办地;40年风雨兼程,一代代纪念馆人和史学专家史海钩沉,为南京大屠杀编史、建馆、立碑,推动场馆建设、扩建和发展……
今天起,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发起 “光影见证·铭记历史”纪念馆建馆40周年老照片征集活动,诚挚地向您发出邀请,期待您能分享那些镌刻时代印记、饱含深情故事的老照片。通过这一幅幅珍贵的影像,重现建馆40周年的历史画卷。
活动时间
征集:即日起至8月31日
评审:2025年9月上旬
展示:2025年9月9日至9月30日
征集对象
征集对象包括但不限于:
1、纪念馆建设者、工作人员及其亲属
2、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及亲属
3、历史研究者、摄影爱好者
4、国内外观众
征集范围
1、公众记忆影像:历年参观纪念馆的照片,例如有序参观、肃穆献花、沉痛默哀等动人瞬间;历年在纪念馆中举办各类活动的照片;观众参观本馆后自发创作的作品照片,例如绘画作品、手工艺品等照片。
2、建馆风貌影像:纪念馆在不同时期的外观建筑、展厅内貌、雕塑形态、场馆建设等场景照片,展现纪念馆的发展脉络与变迁历程。
投稿要求
1、所有照片均需要用word文档撰写文字说明,包括标题、作者、电话、所在单位、拍摄时间和地点、拍摄内容、参观感受、与纪念馆的特殊联系等。
2、手机、相机拍摄均可,单幅作品或组图(每组组图不超过20幅)形式投稿,组图需自行组合并标注序号;作品未在媒体平台发布、未参与其他摄影作品征集活动。
3、照片需真实反映纪念馆相关场景,不得篡改、合成。作品格式为jpg或png(不小于5M),色彩、比例不限,作品仅可作亮度、对比度、饱和度的适度调整及构图剪裁;
4、投稿者应保证是投稿作品的作者,并对该作品拥有独立、完整、明确、无争议的著作权;投稿者还应保证投稿作品不侵犯第三人的包括著作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等在内的合法权益。
5、每人最多可报送投稿作品5个(组),投稿时需同时发送作品和word文档(文字说明),在邮件标题注明姓名、单位及联系方式,邮件主题注明“光影记忆+姓名+联系方式”。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咨询与联系电话:025-86898659(工作日上午8:30至11:30,下午2:00至5:30)。
奖项设置
纪念馆将对投稿作品进行评选,入选作品数量将依据投稿作品的实际质量来确定。
1、纪念馆将向入选作者赠送文创产品。入选作者本人可免预约参观一次纪念馆、免费听一场讲解、参加一次仪式化活动。
2、投稿作品都将被纳入纪念馆“光影记忆·见证40年”线上传播展示计划。纪念馆将对这些作品进行策划与创意整合,打造成短视频、图文等形式多样的新媒体产品,在纪念馆自媒体中陆续发布。
其它事项
1、本次征集活动不收取任何费用;
2、纪念馆对入选作品拥有媒体公示权、传播权及编辑出版权,无需再取得作者授权,不再另外支付酬金。凡投稿参加者,即视为已确认接受本活动的各项规则。本次活动最终解释权归纪念馆所有。投稿作品无论采用与否,报送的相关资料不退还。
1983年,南京大屠杀编史组成立。图为1984年11月,编史组成员在中山陵5号东郊宾馆合影。
1985年8月15日,纪念馆建成开放。
1994年12月13日,纪念馆首次举办“南京各界人士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仪式”。
纪念馆一期俯瞰图(1995年摄)。
2000年1月24日,南京社会各界冒着纷飞的大雪,在纪念馆举办抗议日本右翼势力在日本大阪国际和平中心举办“20世纪最大谎言——南京大屠杀彻底检证”集会。
2004年3月1日,纪念馆在全国率先对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图为免费开放当天的观众。
2005年,纪念馆启动三期工程。图为纪念馆三期工程设计师何镜堂院士(左二)介绍纪念馆的空间设计。
2007年2月27日,俯瞰三期工程东侧施工现场。
2014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在纪念馆隆重举行首次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
2015年,“南京大屠杀档案”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图为2018年12月8日,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为“世界记忆名录——南京大屠杀档案碑”揭幕。
2017年12月14日,经过一年多策划、改造的“南京大屠杀史实展”首次震撼亮相。
三期建设完成后的纪念馆。
2018年9月21日,来自全球各地的103位外国政要、前政要及和平人士在纪念馆参加国际和平日主题纪念活动。
2022年8月15日,首批“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上岗。图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为首批“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颁发证书。
2023年,纪念馆“打造‘六个一课’,讲好国家公祭仪式举办地‘大思政课’”入选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示范项目。图为“入伍一课”教学现场。
2023年10月14日,纪念馆分馆——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举行“中国‘慰安妇’永恒的证言”项目上线暨“‘慰安妇’力量之柱”雕像捐赠仪式,又一座“慰安妇”主题雕像落户南京。
2023年12月13日,纪念馆举行“烛光祭·国际和平集会”。
2025年3月27日,中日紫金草合唱团在南京同台歌唱。
两个小朋友聚精会神地看纪念馆留言墙。
进展厅前,一位妈妈停下来为孩子系上红领巾。
纪念馆和平广场,一棵枫杨树中放置了音响传导设施。一对老夫妻坐在枫杨树下聆听《南京难民合唱曲》《感同身受》等音乐。
近百位法国老人参观纪念馆。
南京大屠杀史实展中,一位父亲蹲下身,向孩子讲述历史。
志愿者为观众发放菊花。
校对 胡妍璐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