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2点
有些人已进入梦乡
但有一群年轻人
还在农贸市场开心逛吃呢
清晨的水八仙还带着露珠
午间的海鲜面腾起白雾
深夜的烧烤摊亮起暖光
……
每一个时间段
江宁区刘姐菜篮子农贸市场里
都是人声鼎沸
不甘于传统菜场的局限,这座农贸市场实现了“地域农产品+美食+便民生活圈”等多元场景融合,引入100余家特色商户,打造“共享厨房”,蝶变成网红打卡地,月客流超30万人次。
二代新摊主把摊位做成梦想孵化器,海鲜档口化身年轻人共享厨房,夜市开到了凌晨两点,传统菜场的“烟火气”正被新的面孔、新的服务、新的业态重新点燃。
镜头一:早8点,水八仙摊位
25岁小伙承父业变“摊二代”
一个小摊位让他们在南京安居乐业
7月31日上午8点,刘姐菜篮子里水八仙摊位上,新鲜的莲藕、嫩白的茭瓜、翠绿的莲蓬等产品溢出夏日的清新。25岁的周青拿起两节藕,用小刀去掉藕节,刀刃划过藕节的脆响与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交织成晨市序曲。这个不足十平方米的摊位,围满了提篮买菜的街坊邻居,也撑起了一家人的生计。
二十年前,周青的父亲周军华从老家安徽芜湖来到南京打工,承包荷塘、卖蔬菜、卖水八仙,日子辛苦又充实。如今依靠这个水八仙小摊位,在南京买了房,一家人在这里安了家。
“我们赚的是辛苦钱,爸爸妈妈忙不过来,我来分担点,以后就打算接班了。”周青说话时露出质朴的微笑,他说,他们前一天晚上就要去进货,凌晨2点把货拉到市场里来,然后开始理货和清洗,等早上菜市场开门营业了,一直卖到晚上7点。最近新上市的莲藕每天也能卖200斤,茭白一天能卖200斤左右。
“虽然辛苦,但是一家人在一起很温暖很踏实,家里还有一个15岁的妹妹也在南京上学。”周青说,这两年农贸市场提档升级,环境更好了,周边的居民尤其是年轻人也愿意来菜市场买菜了,这让他觉得有希望有盼头。
据了解,刘姐菜篮子农贸市场里,还有不少像周青这样的年轻“摊二代”,大家依靠着勤劳的手脚和农贸市场的生意,在南京安居乐业。
镜头二:中午12点,小海鲜摊位
现捞现做现吃
菜市场成年轻人“共享厨房”
中午12点,家住附近的李先生来到农贸市场,直奔全球海鲜摊位。“老板,给我来碗海鲜卤面”“好嘞,22元一碗。”工作人员裴娇娇招呼着客人,拿着塑料筐移步一旁的海鲜自选区捞上新鲜的扇贝、蛏子等海鲜用料,现场处理现场煮制,没一会儿一碗香喷喷的面条就被端上了桌。
今年5月,全球海鲜摊位新增了代加工业务。这个升级后的摊位暗藏玄机,一侧是自选海鲜区,一侧是明厨亮灶的加工间。现场买,现场做,现场吃,这里仿佛变成了年轻人的“共享厨房”,小摊位一天销售额就有约2万元。
“现在的年轻人下班后没有时间做饭,我们有好几家商户都推出了代做菜服务。”刘姐菜篮子运营总经理胡茂霞表示,农贸市场引进的“代炒菜”等延伸服务改变了以前单一的销售模式,形成集购物、餐饮、生活休闲于一体的服务平台。
商户张荣军也已经在这里干了十多年,一家人不仅经营着一家宁波海鲜摊位,还在农贸市场里开了一个小饭馆。“到菜市场里买了菜可以拿到我们店里代加工,只收一点加工费,店里也可以直接点菜,生意很不错。”张荣军说,他们最近每天早上还到菜场门口去摆摊卖熟食,“有红烧大肉、蛋黄鸡翅、狮子头等好几个品种,都是现做现卖,买的人很多。”
镜头三:晚10点,盛庄・菜棚里
菜市场里开夜市
烟火气延续至凌晨两点
夜幕低垂,菜市场旁的盛庄・菜棚里华灯初上,灯牌照亮了“不吃预制菜,就来菜棚里”的醒目标语。晚上10点,这里正是热闹的时候,烧烤摊的嗞嗞声、奶茶店的摇杯声、食客的谈笑声交织成夜间交响曲。
5月1日,刘姐菜篮子的延伸链“盛庄·菜棚里”正式开业,120家商户涵盖了中餐、烧烤、茶饮等多种业态。海鲜大排档前,师傅正现场处理刚从水里捞出的生蚝;甜品店里,阿姨手工制作的冰饮冒着凉气;烧烤摊的老师傅熟练翻动着肉串,油脂滴落炭火的瞬间激起阵阵香气。
“我们这里的夜间烟火也旺得很。”市民袁小姐和朋友的餐桌前摆着烧烤和奶茶,“这个夜市环境很好,里面还有空调,晚上来吃点东西生活美滋滋。这里还有个大电视机,前段时间我和朋友都是到这里来看‘苏超’的。”
“我们农贸市场经过一年的升级改造,打造了这个夜间市集,给周边的居民尤其是年轻人提供了可以休闲、可以品尝美食的夜间生活场所。”胡茂霞说,现在盛庄·菜棚里每天营业到凌晨2点,服务范围辐射周边约30万居民,每天的客流在8000人到10000人左右。
内容来源 | 南京市商务局、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黄琳燕
图片来源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戚珂嘉 黄琳燕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