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
“老、婆”
“我……”
“我、爱、你”
听见吉小军用气音蹦出这几个字
55岁的郭美鸿摸了摸他的脸
幸福地笑了
这几句简单的对话
她教了他十几年
○ 2008年,吉小军遭遇车祸,失去了左脑,从此没有了行动能力,也失去了语言和逻辑能力。
○ “只要不放弃,生活总是有希望的。”郭美鸿望着丈夫,目光温柔。这句话搁在她心里,也鼓舞了她17年。
○近日,郭美鸿因照顾丈夫不离不弃的事迹,被选为“中国好人榜”孝老爱亲类候选人。
01
不离不弃地照顾陪伴
○ 郭美鸿是溧水人,正坐在丈夫吉小军旁边,帮他按摩右臂。
○ 吉小军白白净净,穿着背心,直愣愣盯着电视,如果不是左脑位置瘪下去拳头大小,看上去与常人没有太多差异。
○ 阳光透过老旧的窗棂洒向屋内,除了一台老旧的电视外,只有两张床,一张木床,一张铁床。
○ 铁床并不是睡人的。失去左脑后,吉小军右侧肢体都没有知觉,只有左臂还能使劲。家里没有钱买康复器材,郭美鸿想方设法找来一张别人不要的铁床,绑上铁杆,让吉小军能扶着锻炼。
○ “来,我们站一会儿。”郭美鸿一手抓住铁床横杆,一手架在丈夫双臂下,双腿站成马步,弓起背,屏住呼吸,大腿同时发力,坐在床上的吉小军就这样被单薄的妻子“架”了起来。
○ 这次的锻炼“成绩”让郭美鸿十分满意,“一开始,他连坐都坐不起来。”
○ 那场悲剧,郭美鸿至今都不愿回忆。当时,吉小军在ICU里住了18天,病危通知书一张接着一张地下,有人劝她:“放弃吧,他说不准以后就是个植物人,拖累你一辈子。”郭美鸿不依:“只要人在,家就还在。”
○ 吉小军终于摆脱了死亡。出院回家后,他躺在床上没有知觉、不会说话,除了可以自己吞咽,与植物人也没区别。
○ 郭美鸿的心却定了下来。吉小军没有意识、大小便失禁,她每天清晨5点多起床,照顾丈夫穿衣洗漱、喂食翻身……吉小军常把污物弄到床上,郭美鸿每天洗一大盆衣物,冬天时手上大大小小裂十几道口子,钻心地疼。
○ “看病耗光了家里所有积蓄还欠了外债,好在社区给我们申请了低保。”郭美鸿说,靠着这份钱,她度过了最艰难的日子,雪中送炭的情谊至今难以忘怀。
○ 闲着无事时,郭美鸿喜欢教吉小军说话,教得最多的是“美鸿”。虽然她知道,让没有左脑的人恢复语言能力如同天方夜谭,但两人相恋相守多年,“美鸿”一直是爱人的呼唤,也是她心底的执念。
○ 奇迹发生了。两年后,吉小军躺在床上,突然用气音叫出“美鸿”,郭美鸿喜极而泣。
02
坚强隐忍与命运抗争
○ 时间走到2012年,不幸再一次降临这个家庭。
○ 当时,郭美鸿觉得胸部疼痛,拿到检查报告时,“乳腺癌中晚期”几个字像针一样扎进眼里。
○ 丈夫瘫痪需要人照顾,儿子即将进入高三,这个被命运反复捶打的女人,第一次躲在洗手间里咬着手背无声痛哭。
○ 再三考虑下,郭美鸿选择了隐瞒。她将丈夫托付给亲戚照顾,对儿子编织出“去打工挣钱”的谎言,独自踏上抗癌之路。
○ 化疗的副作用让她呕吐到直不起腰,却在和儿子视频通话时用帽子遮住脱发的头顶;放疗灼伤的皮肤火辣辣地疼,她躺在病床上,孤单地承受着这一切。
○ 身体的苦痛没能阻挡郭美鸿对吉小军的挂念。一次,她去乡下看望丈夫时,发现他生了疮。“我每天都给他擦身体换衣裤和鞋袜,连个感冒都没得过,更没生过疮。”郭美鸿舍不得丈夫受苦,不住院的日子,她都会强忍身体不适,转两趟公交车去乡下照顾他。
03
拼命坚守等到苦尽甘来
○ 庆幸的是,奇迹再一次发生了。
○ 经过治疗,郭美鸿病情得到控制,重新长出了乌黑的头发;她给吉小军制定的康复计划也有了成效——丈夫现在不仅可以独自站立,还能扶着走两步。
○ 如今,郭美鸿还会在吉小军耳边教他讲话,“老婆”“我想你”“我爱你”……反反复复,一遍又一遍。渐渐地,丈夫在她引导下,有了回应。虽然医生说这样的发音不代表吉小军有意识,但郭美鸿坚信他是知道的。
○ 生活一点点好转,笑容也愈来愈多地在这位善良坚韧的妇女脸上呈现。她一直记得困难时那些伸出的援手,如今自己腾出手来,也毫不吝啬地帮助他人。
○ 临近中午,郭美鸿突然说:“不好意思,我要出去有点事。”
○ 10分钟后,她牵着一个小女孩走进屋里,“邻居家的孩子,她妈妈做环卫工,12点才下班,那么迟才到家,孩子吃什么啊?”
○ 郭美鸿转身进了厨房,端出早已烧好的红烧排骨,拨了一大半给小女孩,剩下的盛到吉小军碗里。
○ “小孩要多吃肉长身体,我爱吃蔬菜。”她笑着说。
○ 没一会儿,家住附近的孙招珍来了。前几年,她腰椎骨裂,躺在床上动弹不得,子女又不在身边,郭美鸿每天定时送去三餐,还陪她聊天解闷,有时一天能跑个五六趟。“她真是个好人,连我每天喝的药都是她帮我煎的。”孙招珍感慨道。
○ 女孩妈妈张年美也来了。“我和美鸿姐认识了18年,她经常帮助我。”张年美笑着说,“连我女儿都经常说,美鸿阿姨就像我亲妈一样。”
○ 很快,邻居们纷纷离开,小院又恢复了宁静。阳光在院里缓缓移动,灼热一点点退去,郭美鸿挨着丈夫听着蝉鸣,望着窗外风吹沙沙的绿荫,日子一天天过去。
内容来源|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茸 通讯员 李屹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