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贤街语
“林黛玉倒拔垂杨柳”“林冲,字黛玉,八百万禁军总教头”……如果曹雪芹穿越到2025年,看到林黛玉的全新形象,不知是要摇头,还是要会心一笑。
近日,多位博主挑战林黛玉转场变装,在各大平台迅速走红。林妹妹手持双剑、眼神坚定,仿佛身处“红楼宇宙”的平行时空,柔弱与坚毅、哀婉与英勇,毫不违和地交融在一起,网友纷纷赞叹“林妹妹天赋异禀,单挑贾府不在话下”。
图源:抖音网友“荷里寒”视频截图
这样的林黛玉,初看惊艳,再看动容。在87版电视剧中,林黛玉以“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的形象深入人心,而年轻人眼中的林妹妹,或许更多是知世故而不世故的本真,精神状态遥遥领先的自洽。
其实在这股“爆改女战士”的风潮之前,林黛玉就已经多次在互联网上火出圈,比如几年前流行一时的“黛玉体”。“你大抵是倦了,竟回我这般敷衍”藏着三分柔弱、两分讥诮,“倒不如直接不理我的好”带着四分温柔、一分气恼。“黛玉体”精准“拿捏”林妹妹的敏感、自我、直爽的语言风格,把传统角色玩出了当代表达的新高度。
《红楼梦》诞生至今,已有两个多世纪。从最初的手抄本、脂评本,到后来的各种影视剧改编、舞台演绎、沉浸展演,再到今天社交平台上的“红楼梗”出圈、跨文化翻译传播,“红楼热”从未停止。而它之所以能够被一代又一代人重读、重演、重释,不是因为它古老,而是因为它足够鲜活、足够深刻,每一代人都在它身上看见了与己相关的精神共鸣。
图源:网络截图
《红楼梦》一次次归来,年轻一代的“二创文化”功不可没。有人开设“红楼梦职场课”,解读宁荣二府里的职场规则;有人将红楼人物做成MBTI测试,10个问题测出“你是红楼梦中的谁”;有人用配音让宝黛钗一起看苏超,空降绿茵场;有人用AI创建了红楼梦人物智能体,可以和香菱吟诗作对,亦可与凤辣子对谈人情冷暖。这不仅是文化的再生产,更是大众情感的再激活。它们让红楼梦从纸页中走出,真正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作为世界文学之都,南京一直在以多种多样的方式延续《红楼梦》的生命力。江宁织造博物馆推出沉浸式展演《大梦·红楼》,让观众走进贾府,置身其中;南京市越剧团创排的越剧《织造府》作为“金陵三部曲”的收官之作,让著书人曹雪芹穿越到自己笔下,展现舞台艺术与文学精神的深度契合;江苏大剧院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自南京首演以来,场场爆满,一票难求;在图书馆、高校、文化空间,关于《红楼梦》的讲座总是座无虚席,去年年末外卖小哥驻足聆听的一幕令无数网友动容。
南京的红楼梦不仅属于此地,也在走向世界。在近日举办的第七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上,来自埃及的汉学家阿齐兹深情谈到《红楼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红楼梦》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很大,是全世界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它是了解中国社会文化、历史文明的重要窗口,值得被反复阅读。”南京正通过一场场展演、一篇篇翻译、一座座博物馆,让值得被反复阅读的《红楼梦》从“梦中贾府”走向“现实街巷”,在世界文学版图上持续焕发光彩。
图源:江苏大剧院
《红楼梦》是一座取之不尽的文化富矿,也是一条连接古今的情感纽带。它讲人情、讲命运,讲“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中式美学与人生况味。有人看到木石前盟的命运捉弄,有人看到情为何物的千回百转;有人叹惜家族盛衰的无常,有人思索自我认同的挣扎与突破。
也许我们终其一生都无法完全读懂《红楼梦》,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一次次走近它,一次次在其中找到自己。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红楼梦,而梦中人永远年轻。
撰文 | 又又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