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从红山森林动物园获悉
历经十年建设的南门新区
即将揭开“面纱”
届时
大猩猩、角马、耳廓狐、岩大袋鼠等
首次在此安家落户的新“居民”
将与游客见面
南门新区占地5.4公顷,是红山森林动物园目前占地面积最大、建设时间最长,也是设计最复杂的区域。南门新区包括澳洲动物区、马达加斯加岛、非洲雨林馆、非洲草原区等。
这个新区域的诞生,是一段长达十年的执着与坚持的故事。红山森林动物园三山环抱,地形起伏,而南门新区却是一块难得的平坦开阔地,这在山地为主的红山显得尤为珍贵。2014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红山森林动物园获得了这块平坦且开阔的新区域。园方立即想到,要给大型食草动物一个更好的、符合自然行为需求的家。
在动物园的规划中,南门新区以“非洲视角”和“澳洲视角”为主要线索,力图沉浸式呈现出非洲典型的广袤无垠的草原以及具有迁徙特性的动物。2015年,欧洲动物园与水族馆协会专家丹麦哥本哈根动物园保育研究主任Bengt Holst受中国动物园协会之邀,来红山举行野生动物种群管理研讨会。在交流过程中,动物园萌发了引进大猩猩的构想。
2017年,红山动物园改造提升工程正式立项。由于园区整体规划的调整,南门新区设计方案中,原本规划的黑猩猩馆调整改为“非洲雨林馆”,澳洲区考拉馆的空间调整为“马达加斯加岛”。
2020年9月,南门新区正式开工。接下来的4年里,南门新区开始了紧锣密鼓的施工建设,将非洲草原区的面积扩大到近40%,着重从游客视角,进行地形、植被、视线引导和空间层次的具体调整,营造出自然过渡的生态环境,力求达到更好的视觉混养效果。
2024年初,南门新区工程部分落下帷幕。饲养技术团队正式入驻南门新区,开始了紧张而有序的准备工作。他们调试场地、铺设垫料,为即将到来的动物们制定丰容计划,打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家园。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迎接大猩猩的到来,清华大学教授Martijn de Geus代表荷兰博格斯动物园,悉心调整南门新区场馆设计细节,如大猩猩场馆内的水池深度,阴雨天气时大猩猩要坐在哪里观雨等。2024年9月,荷兰博格斯动物园园长Arun Idoe来到红山,耐心指导饲养人员进行大猩猩饲养管理全过程实操和演练。
近一年多来,南门新区进入了“精雕细琢”的开放前准备阶段:科普教育、功能系统逐步完善,自然细节与动物设施精心布置,丰容栖架、遮阳设施逐一落成;动物们陆续入驻,逐步开始熟悉并适应“新家”;饲养团队对动物进行持续观察,通过动态丰容和行为管理,持续提升动物福利。
不久前,红山森林动物园的长颈鹿“步行”搬到了新家。
对于角马、大猩猩、耳廓狐等即将迎来的“新朋友”,动物园提前数年就开展了准备工作:翻译大量国际权威资料,研读其野外环境、社群结构与行为特征,结合国内环境进行本土化应用。不仅学习“怎么养”,更研究“怎么养得像在野外”。
为了能给动物们提供优质的照料,饲养技术团队主动“走出去”取经,在上海动物园重点学习了大型类人猿(大猩猩、黑猩猩)的管理经验,如行为训练、健康管理、日常丰容设计等;在西安秦岭野生动物园学习了食草动物的种群结构、采食习惯、环境适应、饲料配比与健康管理方案。针对角马等具有迁徙特性的动物,饲养技术团队详细了解它们在不同季节的行为变化和营养需求,确保新物种到来后能够第一时间提供科学照护;动物园更是派遣骨干远赴荷兰博格斯动物园实地学习,全程参与大猩猩等动物的日常饲养管理。
今年3月11日,从荷兰博格斯动物园来到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的西部低地大猩猩“四兄弟”,正式结束了一个月的隔离检疫,开启了在南京的新生活。用不了多久,它们就将在南门新区的“新家”与游客见面。
在南门新区场馆设计之初,动物园就确定了未来将要饲养的动物种类。除了长颈鹿、斑马这些陪伴大家多年的“老朋友”,还将迎来一批全新的“居民”——大猩猩、角马、耳廓狐、岩大袋鼠、黑白领狐猴、褐美狐猴等。首次在红山森林动物园安家落户的它们,将在这里开启属于自己的“南京故事”。
据介绍,南门新区将更加成熟地贯彻“沉浸式”布局这一理念,还原一幕幕非洲经典场景,传递一个深层的理念:真正的保护,不只是展示动物,而是展示它们的生态关系与社会结构,讲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内容来源: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李子俊 通讯员 石冠宇
图片来源:红山森林动物园供图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