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南京照相馆》的持续热映,让“大历史小切口” 的叙事模式备受关注,也为人们探寻抗战历史开辟(南京桑拿足浴论坛)
了民间视角。在南京雨花台区安德门大街48号,就有这样一处以民间视角镌刻抗战记忆的特殊所在——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这座免费向公众开放的场馆,已然成为承载民族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从个人收藏到公共记忆,坚守民间视角
“抗战这么重要的民族记忆,仅仅有国家叙事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民间叙事。”馆长吴先斌的这句话,道出了博物馆的创立初心。二十多年前,接触到大量抗日战争史料的他,深感中国抗战史研究与民族所付出的代价不相匹配,于是决心以民间力量收集、保存这段历史。随着对抗战历史了解的不断加深,吴先斌认为应当将个人收藏转为公共记忆,2006 年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应运而生。
博物馆藏品
“博物馆运营19年来,我们总共收集6700多件藏品,图书4万多册,采访收集抗日战争老兵口述历史资料1700多位。”吴先斌告诉记者,博物馆所有的资料与文物都来自于民间,藏品涵盖抗日战争全阶段,包含抗战徽章、抗战文献、中日美等国在抗日战争期间的武器、史料、照片、回忆录等文物。其中,1945年8月15日出版的《大公报》头版意义非凡。
“这张《大公报》上刊载了《日本投降矣》的新闻。它采取了前所未有的特大字号,突出了日本投降的标题。”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志愿者庞秋琰在义务讲解时表示,标题中一个“矣”字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真是万千感慨蕴含其中。记者了解到,目前管内陈列的是该报纸的复制品,原件正借展在“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中。
从本土发声到跨国对话,深耕国际交流
博物馆从最初的个人收藏,逐渐成长为集文物展示、史料研究、国际交流、公益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场馆,始终保持着低调务实的风格。在吴先斌看来,博物馆的价值不在于规模,而在于能否用独特视角唤醒更多人对历史的关注。作为民间博物馆,其最大的特色在于“走出去”的能力。
7月初,吴先斌在日本立命馆大学举行的“珍爱和平”中日民间交流活动上发表和平演讲。8月12日,他将前往马来西亚参加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活动,随后转赴澳门参加抗战历史学术讨论会。这一连串紧凑忙碌的行程,正是吴先斌以民间力量推动抗战历史国际传播的生动写照。
民众参观博物馆
在采访中,吴先斌分享了一则颇具意味的故事。不久前,一位法国研究者专程赴南京搜集抗战相关图书,辗转多家旧书店却屡屡碰壁,耳边反复响起的一句话是“这些资料早就被一个姓吴的收走了”。带着这份好奇与线索,法国研究者多方打听,终于得知这位“姓吴的”正是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长吴先斌,随即寻至馆中。两人相见如故,不仅深入探讨抗日战争的历史,更达成了长期交流互助的共识。
“中国抗日战争史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国际历史的一部分。”吴先斌强调,加强国际交流对于博物馆非常重要。就像博物馆收藏的资料,与大家互通有无后,才能让历史记忆的拼图更加完整。只有推动国际社会共同参与研究,才能让这段历史在多元视角中更显真实,为提升中国在国际话语体系中的权重奠定基础。
在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内,观众留言本每月都能写满三四册,字里行间满是真挚情感:“战争无比残酷,和平来之不易。珍爱和平,铭记历史。”这些滚烫的心声,恰恰印证了吴先斌始终坚守的信念——“从历史中提炼对当下有指导意义的精神财富,才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
南京梧桐客栈论坛/紫牛新闻记者 王梦晓
校对 胡妍璐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