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级品质,街边价格”。今年6月以来,南京掀起一股餐饮外摆风潮,星级酒店、知名中高端餐饮品牌纷纷支起帐篷、摆开餐台,将各式菜品以亲民价格送到市民面前。记者了解到,目前仅玄武区已有27家餐饮商家加入外摆行列,预计全市总数超过百家。
高端餐饮下场摆摊,既是应对市场变化的主动求变,也是直面消费需求的创新实验。那么,这场“大厨小菜”实践究竟成效几何?对于品牌而言,这是权宜之计还是长远之道,餐饮市场又将如何在新消费语境下重构竞争格局?
外摆席卷全城:“硬菜轻食”自由搭,午市晚档都不落
“欢迎来看看,刚刚出锅的肉圆20块钱6个,好吃的菠萝包只要6块钱!”8月12日下午5点,在太和紫金大酒店门口,朝着来往的行人,总经理王立胜热情地吆喝着。
在他身后,糖醋排骨、特色熏鱼、川香回锅肉、靖江大炉饼、太和方糕等凉菜、热菜、点心整齐陈列。所有菜品均采用方便盒包装,十几位工作人员忙着接单、打包,扫码支付的提示音不绝于耳,不足十米的餐台前始终人头攒动。
“我们4点半开摆,基本6点半能全部卖完,所有食材都是当天现买现做。”王立胜告诉记者。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南京品茶工作室论坛)
江芬芬 摄距离1公里的南京中心大酒店,外摆生意同样红红火火。酒店门口立着菜单牌,近50款美食不仅明码标价,还贴心标注了每份的克重规格。副总经理孔德强透露,“7月5日酒店外摆开张,当时还设在露天区域,如今已转入室内,环境更加优雅舒适。”
置身于内摆区,约100平方米的空间通透明亮,米白桌布垂落于餐台,银色餐盆里的美食泛着诱人光泽,宛如在星级酒店享用自助餐,引得众多行人驻足选购。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江芬芬 摄
晚上7点,记者来到天丰大酒店,不少热菜已经售罄。酒店最初只在早上售卖肉包、烧卖、面包等早点,7月21日正式推出晚餐外摆,新增红烧鱼、油爆虾、红烧猪手等热菜。“酸菜鱼20元一份,卤鸭翅15元一盒,比附近卤菜店还便宜。”工作人员介绍,不仅周边居民和上班族频繁光顾外摆摊,连住店客人都成了常客。
记者调查发现,自今年6月首批星级酒店试水外摆以来,中高端餐饮“练摊”风潮已席卷全城。新街口、湖南路、夫子庙等商圈自不必说,社区街角、办公楼附近都能看见餐饮摊位。不仅仅是星级酒店相继入场,人均消费一两百元的中高端餐厅也支起了摊位。同时,外摆时段从晚餐扩展至早餐、午餐,菜品也从招牌硬菜涵盖低卡轻食、创意融合菜、网红甜品等。
夜上海外摆现场。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戚柯嘉 摄
江宴人家外摆现场。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江芬芬摄
最近,在新街口上班的张女士已经养成了买外摆菜的习惯,她晃了晃手中的餐盒笑着说:“夏天懒得烧菜,现在外摆菜很丰富也不贵,又是大酒店出品,比较让人放心。”
高端餐饮转身:拥抱市井“烟火气”,学做低价“小生意”
据了解,目前南京多数商家外摆日销售额落在1万—2万元,少数品牌突破3万元。这样的数字对于星级酒店以及高端品牌难称可观,但外摆的真正价值远不止于盘活闲置资源、增加账面流水,更是完成一次商业模式切换:如何通过重构产品规格、重置价格体系、重建消费场景,学会做小份、低价、高复购率的生意。
6月7日,太和紫金大酒店开始“练摊”初体验。此前,团队内部经历了一场“头脑风暴”:外摆并非简单地将酒店原有菜品搬上街头,而是需要重新思考产品定位。酒店最终选择让拥有几十年经验的大厨掌勺家常小菜,多数菜品价格控制在20元以下。至于招牌菜品,价格定为堂食的三分之一,且分量不减。
如何平衡星级品质与亲民价格?除依托酒店成熟的供应链体系控制成本外,团队也在精细化运营上下足功夫。每天晚上8点,大家都会凑在一起复盘:哪些菜好卖,哪些菜能够改进,还可以推出哪些新品?无论是菜品销量排行,还是顾客的无心评价,都成为优化菜单的重要依据。
近期,王立胜总会在外摆现场举着一块宣传牌——大家扫码入群,可以提前预订、到店自提。这套私域运营体系已积累超千名顾客,但有趣的现象随之浮现:即便人在群里,不少顾客还是喜欢现场下单。“现切卤菜的刀工、煎制汉堡的嗞嗞声、刚出炉食物的热气,这些浓厚的烟火气本身就是一种情绪价值。”他感慨道。
在这场外摆热潮中,越来越多的餐饮企业去触达传统渠道难以覆盖的消费群体,与市场的链接更加紧密、深入。
南京中心大酒店就将摆摊与直播结合,员工化身“带货主播”,在镜头前娓娓道来:“家人们,我们的这道菜可是很有来头,可以追溯到北宋年间……”在一场场互动中,网友可以直观看到从选材到烹制的全过程,建立起品牌信任感,达到宣传拓客的目的。“我们决定中午也摆摊,就是采纳了网友建议。除了本地市民,现在不少外地网友也会专程过来打卡。”孔德强表示。
天丰大酒店在外摆区特别增设了用餐区,工作人员解释道:"我们观察到不少外卖骑手、建筑工友会选购一两个小菜配米饭,但常常没有地方用餐。我们放置桌椅,就是想让他们能坐着好好吃顿饭。”
转型路径探索:运营私域流量,瞄准健康餐饮细分市场
餐饮行业热衷外摆,折射出对商业模式转型与市场真实需求的集体探索。南京餐饮界观察人士刘杰直言,“外摆是为中高端餐饮提供转型缓冲期,它像一台商业CT机,帮助企业扫描出真实市场的需求。”
事实上,随着外摆商家骤然增多,目前消费者已从最初的尝鲜心态转向理性选择。社交媒体上,关于星级酒店摆摊的讨论不再是清一色推荐,开始出现“避雷帖”“拔草帖”。
盛夏时节,高温高湿环境也对外摆食品安全提出了严峻挑战。近期,南京市场监管部门对重点区域、人流量大的餐饮外摆摊点开展了监督检查,要求外摆酒店严把食材原料采购、检验和储存关,从业人员持有效健康证上岗,保持售卖摊位的环境整洁。
采访中,多家酒店品牌坦言,外摆并非权宜之计还是长远之道,“放下身段容易,难的是稳优势、找定位、拓空间,你靠什么留住顾客?”目前,不少中高端餐饮企业正在探索可持续的转型路径,包括菜单向家常菜倾斜,加强社群拉新、运营私域流量,瞄准健康餐饮细分市场等。
值得一提的是,过去,社区流量主要集中在超市、便利店和菜市场,如今,星级酒店和大型酒楼凭借质价比,逐渐成为许多家庭的“邻里食堂”,正在激起层层涟漪。有卤菜店老板已经开始担忧:“现在星级酒店卖的卤菜比我们还便宜,长期下去,我们的生意难免会受到影响。”此外,酒店摊位推出的部分品种与传统商超熟食区、烘焙区以及预制菜的招牌产品一致,也让它们压力倍增。
当星级酒店学做“小生意”,当精致餐饮拥抱“烟火气”,只有能够快速适应变化、真诚面对消费者的品牌,才能在变革中赢得发展先机。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江芬芬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