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夜生活论坛网9月3日讯(记者 郭一鹏 通讯员 魏宏伟) 在南京高淳古柏街道的烟火市井与文化脉络中,手艺人邢小萍用一根钩针、一团毛线,将传统虎头鞋的“虎虎生威”与脉脉温情编织在一起。从水乡唐倩圩里的“小织女”,到守护传统技艺的传承人,她的故事,藏在一针一线的坚守里。
邢小萍的“指尖缘分”始于童年。七八岁时,她跟着长辈用鹅毛杆子做针学织裤带,后来又用自制钩针——将纺织厂带回的带舌钩针剪短、烫在牙刷柄上,反复打磨除锈后,钩织出围巾、衣服。1991年高中毕业,为给侄女准备满月礼,她第一次尝试钩织宝宝鞋,马海毛制成的酒红色小鞋因柔软透气、不易脱落,成了邻里间的“抢手货”,也让她与“钩鞋”结下不解之缘。
随着上门求鞋的人增多,邢小萍开始琢磨如何让手艺更精。针对普通宝宝鞋脚背针脚稀疏的问题,她拆了又钩、反复试验,最终用“加钩短长针+间隔缩针”的方法,克服鞋面拉花跨度大、有间隙的弊端,让鞋背平整服帖。接触虎头鞋后,她更是下足功夫,选材上试遍各类毛线,选定中粗毛线兼顾柔软与挺拔。工艺上,突破布料虎头鞋“贴布绣”的局限,直接在毛线上绣出端正的“王”字,用纽扣锁眼法做老虎嘴,还拜师学渔网编织法制作流苏。此外,为精准缝合虎头与鞋体,她还亲手雕刻鞋模,力求细节都完美。
在高淳,虎头鞋不仅是宝宝鞋,更是女子嫁妆中不可或缺的“子孙鞋”,承载着百年好合、儿孙满堂的祝福,“红男绿女”的配色更是寄托着对儿女双全的期盼。多年来,邢小萍带着亲手织就的虎头鞋亮相当地市集、物资交流会和传统庙会,50元一双的定价亲民实惠,摊位前常围满驻足的市民,有人感叹“钩鞋看着简单,想钩得对称工整太难”。如今,她的虎头鞋多通过熟人上门、朋友圈及“高淳百事通”售卖,以诚信与匠心赢得认可。
30年过去,那支随她走过岁月的不锈钢钩针依旧锃亮,成为她坚守技艺的“信物”。在机器生产逐渐取代手工的当下,邢小萍从未停下钩针,对她而言,织虎头鞋是爱好,是对乡愁的寄托,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传承责任。
据了解,近日在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公布的省级乡村工匠名师认定名单中,邢小萍位列其中,成为省级乡村工匠名师中的一员。
校对 潘政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