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江北新区中央商务区,有一条串联起商务、商业、科创与滨江生活的新轴线,正在悄悄改变着城市的面貌与肌理——这就是定山大街。随着周边各个项目建设开工,定山大街开街同样进入倒计时。
定山大街在哪里?这条“街”是什么样子?又有哪些特色亮点?
这些问题的答案,都藏在核心区“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段进的“规划图”里。
十里江山新潮街、十里南京新滨江
在江北中心核心区域,有一条自西向东贯穿的主干道,俯瞰视角下似从老山苍翠顺延而下,一路奔向浩荡的扬子江畔,与滨江岸线形成了天然的T字形交叉格局。这里,就是定山大街。
江北中心核心区域效果图,图中红线标注为定山大街位置
随着江北中心核心区域规划建设逐步开展,以定山大街为中轴线,一个崭新的城市界面逐渐成形。在这次规划中,两个“双”是显著特征。
其一是“双十里”交相呼应。
定山大街与长江岸线形成的T字形交叉,经过测算,两段的长度恰好都在十里左右。因此,东西向延伸的定山大街将打造“十里江山新潮街”,体现江山联动、慢行友好、青春时尚的城市街面;南北向铺开的长江岸线则定位“十里南京新滨江”,展现江城互动、建筑时尚、活力生态的城市界面。
其二是“双中心”紧密配合。
规划设计根据城市未来发展需求、业内优秀经验借鉴,结合国家级新区实地调研情况,创新性地提出了CBD(中央商务区)与CTD(中央科创区)“双中心”一体融合布局的新思路。
根据规划,在定山大街最靠近江边一段布局打造CBD,落实商业、总部、金融产业空间,聚力吸引高层次人才;随后往老山方向依次布局艺术科技街区、工业软件科学园、先进医疗集聚区、休闲度假区,打造CTD空间,以“江—城—山”共融的体验感留住这里的人才。
白天上班、晚上潮玩,这里烟火气十足
从一条城市道路到一个丰富多彩的“潮街”,围绕定山大街所展开的新设计背后,是城市发展理念的深刻转变。
段进院士表示:“科技创新正深度赋能经济增长与社会福祉的各个领域,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这意味着在传统CBD布局基础上打造CTD,正在勾勒一个新的城市样貌——就新区而言,丰富CBD服务配套并打造CTD,将有助于推动区域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的集聚,塑造高品质、有活力的城市新中心。
CTD与CBD有什么不同?
最根本的是人群和需求的不同。在“一个人就是一家独角兽企业”的科技时代,科创人员已经不再严格规定需要朝九晚五坐班,他们对工作环境、对居住环境的需求更加灵活多元。
例如,年轻的企业家或工程师更需要一室一厅的小户型,而不是150平方米的“改善型住房”;更需要咖啡店、健身房、潮玩店、深夜餐饮等休闲交流空间,而不仅仅是办公楼。
定山大街周边的规划正是响应这种变化:功能混合布局,既招引企业总部,发展商务功能,又衔接时尚休闲和品质居住,避免产城分离的问题。
“以往城市中心设计总是离不开CBD形态,年轻人早上8点来上班,下午6点就回家,晚上城市没有烟火气。这种重科研轻生活的构造,很容易偏离城市的‘宜居属性’。”段进院士介绍,定山大街区域要做的,是白天、晚上都有人气的活力街区。
“潮街”还有哪些亮点元素?
有商务、有住区,如何进一步提升烟火气,形成“引得人来、留得人在、完善配套”的良性循环?为此,新规划中提出了很多为推动职住平衡而精心设计的细节。
中央活力带效果图
比如,20米宽的中央活力带。
在定山大街的道路断面设计上,段进院士团队在保留机动车道同时,在道路中间穿插进一条宽约20米的步行道。这里有公园景观、有休闲娱乐、有潮流活动、有科技展示,更重要的是,步行道与地下、高楼空间相连,行人乘坐电梯就可以上下通行。
这可不是简单做绿化——而是把整条街变成了一个立体生活空间。在“车速快、通行效率高”的城市主干道中间,为生活切开慢节奏、可触可感的惬意。
“这才叫‘潮街’,不只是步行功能,这里还可以办活动、搞展览,还与周边商场、地下空间相互连接,能够把各种时尚元素、活动娱乐集合起来,提高大家的交流感、生活感。”段进院士说。
新版南京新滨江效果图
再比如,阶梯形建筑高度。
在新规划下,最靠江的一排建筑较低,往后逐步提高,形成空间层次感。
“这样的梯度设计,既是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能够观江、亲江,也是让江面上、江对面的人们能够看到新区建筑群的发展。”在段进院士的设想中,高层建筑的排布本身也是风景,让滨水空间与城市紧紧相连。
还有个有意思的设定——定山大街周边的设计采取了渐进策略,从江边开始,先是商务区,接着是艺术科技街区,再是工业软件科学园,然后是先进医疗集聚区,最后是休闲度假区。
艺术科技街区被安排在CBD和CTD的交界处,这种设计就像一首交响乐,通过艺术和潮流的注入,促使区域发生化学反应,吸引年轻创意人群。
最近,这片“潮街”的各个组成部分、关键项目都在紧锣密鼓推进中。崭新的江北新主城、亮丽的城市新封面、宜居的生活新方式即将来到。
通讯员 江小北 南京夜生活论坛/紫牛新闻记者 刘丽媛
校对 陶善工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