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9月7日,一个名叫约翰·拉贝的德国人放弃了在北戴河的悠闲假期,抵达了正处于战乱中的南京,用他的日记本记录下了日军犯下的南京大屠杀的残酷暴行,他在炼狱中为超25万中国平民撑开了一片3.86平方公里的安全区。88年后的2025年9月7日上午,《拉贝日记》(修订版)新书发布会暨“我从不停止呐喊——拉贝与《拉贝日记》及南京安全区”拉贝主题展在朴阅书院开幕。
新书发布仪式上,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周峰,江苏人民出版社社长王保顶、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主任杨善友分别致辞发言。周峰指出《拉贝日记》不仅是珍贵的史料,更是穿越时空的正义呐喊,跨越半个多世纪拉贝的文字依然有动人的力量。王保顶介绍了《拉贝日记》与江苏人民出版社的渊源及《拉贝日记》在全球传播的基本情况。杨善友深情讲述了拉贝在南京的生存与抗争、坚守与职责。
1996年12月,历史学家张纯如在纽约发布了发现《拉贝日记》的消息,震惊全球,江苏人民出版社得知后决心翻译发行,几经周折中文版《拉贝日记》于1997年以世界首版刊行,让这段被尘封六十年的记忆重回公众视野。2025年出版的《拉贝日记》(修订版)译者刘海宁是最早版《拉贝日记》的译者七人组成员之一,他回忆了近三十年来翻译《拉贝日记》的往事,并对拉贝的人道主义精神表示了深深的敬佩:“拉贝的人道主义精神中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对中国人民的支持,对中国人民的爱。如果没有这样的爱他不可能留在中国,也不可能自己冒着生命危险去和日军一遍遍交涉,也不可能在自己院子里把爬上墙的日本兵推下去,呵斥他们不许他们为非作歹,走到每一个遭受日军暴行的现场去勘察、做记录。因为《拉贝日记》的存在,让我们对日军在南京犯下的暴行得以落实到具体的时间、地点,甚至可以落实到具体的员工和机构,拉贝的贡献不可忽略。”
《拉贝日记》译入中国近三十年了,最初翻译《拉贝日记》的七人中已有三位译者先后逝世,但《拉贝日记》的修订、研究、传播工作还在一代又一代的传递着。南京大学德语系主任、南京大学“拉贝日记与和平城市”团队带队老师陈民向记者介绍了“拉贝日记与和平城市”团队的基本情况,这是一个成立于2021年的团队,团队活动的核心切入点就是研究拉贝和拉贝的人道主义精神,以青春力量讲好历史故事,“我们团队四十来位学生来自学校不同的学科专业,学生们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研究、传播拉贝的故事。今年我们带着原创的《拉贝日记》绘本到了德国和丹麦,获得大家一致的好评。我们希望能有更多青少年加入到撒播和平种子的队伍当中。”
我从不停止呐喊——拉贝与《拉贝日记》及南京安全区”拉贝主题展采用三层渐进式叙事空间带领观众沉浸式走入《拉贝日记》,独立展厅“谁是拉贝?”从生活家、职场人、矛盾体、与中国结缘深厚和守护者五个方面全方位、立体式展现了“拉贝是个什么样的人”。一楼主展厅“1937—1938拉贝在南京”以日记为线索,展现了拉贝为什么又是如何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以3.86平方公里的安全区护住了超过25万中国平民,以及他回国后的遭遇与中国人民对他的感念。二楼主展厅“不止拉贝——并肩者与传承者”以拉贝为起点,详细介绍了在南京安全区内外与拉贝共同抗争的并肩者,同时,该展区通过音频、影像与互动,重现了危难时刻的国际协力,也记录了后人对和平的思考与践行。
展览还展出了一批珍贵复刻实物,如拉贝亲属珍藏的签名版日记、同时代西门子笔记本、同款头盔等,复刻历史场景,营造强烈仪式感。此外,展览同步开发了一系列源自日记原文的创意互动产品,历史可知可感,让观众实现从“观看”到“感知”再到“阅读”的深度转化。展览将持续至10月8日。
南京夜生活论坛|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
视频|沈昭
校对 胡妍璐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