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年开学季,一件趁手的文具必不可少。在南京博物院,就珍藏有一件东汉鎏金镶嵌琉璃珠兽形铜砚盒。这件约2000年前的“文具”是徐州土山汉墓出土文物中的珍品,堪称东汉鎏金银与镶嵌技艺的瑰宝。
这件铜砚盒长25厘米,宽14.8厘米,通高10.2厘米,整体呈兽形,作伏地状,砚盒整体以铜铸成一神兽,形似一只匍匐爬行的蟾蜍。蟾蜍头生双角,身添羽翼,张牙瞪眸,四足蹲伏。盒身以神兽上下颚交接处为界,分为砚盖和砚身两部分,上部为盖,包括从头部的上颔、背及尾部;下部为底座,包括从头部的下颔,腹及腹下四足。并以子母口相合。专家介绍,打开盒盖,里面置有一石砚和一磨砚的小圆石,出土时石砚表面尚留有墨痕,证明其为墓主人生前使用的实用砚,而非陈设品或专用于陪葬的明器。
值得注意的是,铜砚盒盒身表面则以鎏金银工艺满饰全身,出土时金银色泽光亮均匀,虽在地下已历近两千年而不褪色。除鎏金银工艺外,盒身还均匀镶嵌绿松石、青金石、玛瑙等各类宝石。器表纹饰交相辉映,是汉代鎏金银与镶嵌工艺的完美结合。
专家介绍,秦汉时期,古人对蟾蜍颇为敬畏。汉代壁画墓或画像石墓中,此种头生双角的蟾蜍形象时有发现,被看做镇凶邪、助长生的吉祥神兽。由于汉代求仙思想盛行,人们企望成仙升天,故而给诸多祥瑞神兽添加上通天的双翅,这里的蟾蜍形砚盒亦不例外。
鎏金镶嵌琉璃珠兽形铜砚盒出土于著名的徐州土山汉墓,该墓位于云龙山北麓,当地一直流传该墓是项羽军师范增的墓,民间称之为“亚父冢”。直至上世纪70年代经过考古,才得知其为东汉某一代彭城王夫妇的合葬墓。该墓更为知名的文物,是一件由2600多块玉片用银丝编缀而成的银镂玉衣。
南京夜生活论坛/紫牛新闻记者 张可/文
图片来源:南京博物院
校对 陶善工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