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树能结几十斤果子,可卖不出去,丰收也是负担。”教师节前夕,江苏镇江句容的一片碧根果园里,沉甸甸的果实已压弯枝头,勾勒出一派喜人的丰收图景。南京林业大学教授彭方仁正俯身田间,一边指导博士生记录数据,一边为一个月后的采收忙碌着。不过果园产量上来了,他的心却仍悬着。为了打破“丰产不丰收”的困局,这位大学教授毅然走进直播间,从学者变身“卖货老农”,尽管一场直播常常只卖出几百元,他却始终没有放弃:“如果连我都做不起来,普通农民该怎么办?”
“碧根果教授”又发愁了
临近教师节,记者来到句容市后白镇山高头的一个果园里。放眼望去,成熟的果实挂满枝头,工人们正穿梭林间忙碌。被网友称为“碧根果教授”的彭方仁正俯身田间,耐心指导博士生记录果树数据。
彭方仁称,今年碧根果的采收工作将于国庆节后正式启动,眼前的这片基地预计产量可达一万斤,较去年增长明显。他指着身旁一棵壮硕的果树说:“像这种进入丰产期的,一棵就能摘几十斤。”然而,产量增加并未带来全然欣喜。
“产量高了,开心是开心,可卖不出去,再多的果子也只是负担。”彭方仁告诉记者,目前国产碧根果缺乏正规收购渠道,种植户大多只能依赖中间商上门收购,价格被压得很低,收益难以保障。正是这种“丰产不丰收”的现实,推动他毅然走进了短视频和直播的浪潮之中。
2024年5月,南京夜生活论坛以《家人们,请给“碧根果教授”点个关注》为题,报道了彭方仁种植碧根果的故事,引来很多读者和网友关注。彭方仁的故事登上了多个平台热搜,他的抖音账号粉丝也从最初的不足1000人增长到3.4万人。然而流量并不意味着顺利变现,对他来说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直播带货两小时只卖几百元
彭方仁是湖北人,1981年考入南京林业大学,1988年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主要研究经济林,有银杏、花椒、碧根果等树种,不到40岁就成了教授。2013年,他建立了这个面积有200多亩。去年4月,他开始运营自己的短视频账号并取名“碧根果教授”。
过去这一年,彭方仁一路摸索短视频与直播带货。他拍知识科普,也试趣味“玩梗”;他亲自上镜讲解,也带领学生一起出镜。尽管内容不断翻新,但专业团队的缺失与经验不足,让账号增长始终步履蹒跚。
“我希望通过网络直播直接销售碧根果,开辟新的销售渠道。”今年6月,彭方仁开始尝试直播带货。起初他预期一场直播能轻松卖出几千单,但实际开播后却发现情况远不如想象中乐观,每场直播只能售出一二十单,表现较好时也仅有一两百单。
9月5日晚,记者进入彭方仁的直播间时,在线仅11人。 没有喧哗的叫卖,没有夸张的表演,他平静地讲述碧根果种植知识,偶尔挂小黄车推荐产品。在他看来,如果完全变成卖货,反而与本人的身份不太吻合。
记者随手点开他的商品橱窗,11款商品静静陈列。除了主打的碧根果之外,还有奶油南瓜、贝贝南瓜、芋香冬瓜等多种农产品,这些都是他采用林下种植模式培育出的作物。不过,销售数据却略显平淡:仅有361人跟买,所有商品累计售出409件。
“直播两小时,通常只卖几百元,别说盈利,成本都难回收。”讲到这里,彭方仁苦笑了一下,却没有丝毫退意。为何要执着前行?在他看来,这早已不是个人卖货之事,而是一场为农民发声的探索。他告诉记者:“农民不懂技术、不懂市场、不懂网络,好东西卖不出好价钱。如果我这个教授都做不起来,他们怎么办?” 他坦言,期待国庆节后新一季碧根果成熟时,销售情况能有所好转,真正实现既丰产又丰收。
希望碧根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如今,彭方仁也摸索出一些门道。他发现教室中的学生目标明确、课堂环境相对单纯;而直播间则汇聚了各式各样的观众,互动更加随机,常常有人提出各种问题、彼此交流。他表示:“只有当观众真正认可你所讲的内容,才会建立起信任,从而产生购买行为。”
彭方仁表示,只要视频和直播内容在可接受范围内且不越界,他都愿意尝试。如今,他更愿意将自己定位成一位老农:“我现在就是一个卖农产品的老农,如果还保持着大学教授的架子,恐怕很难被网友接受。”
“过去,许多人都认为国内根本无法种植碧根果,但如今我们不仅成功实现了种植,还逐渐形成了规模,目前全国种植面积已突破一百万亩。”在彭方仁看来,随着碧根果产业不断扩展,整体效益也将稳步提升。他表示,下一步的关键,在于依托专业技术指导,不断提高产量、优化品质,从而实现产业整体效益的跃升。
临近教师节,彭方仁依然忙碌在果园中。他许下两个心愿:一是希望碧根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二是愿自己指导的十几名硕士、博士生都能顺利毕业。“未来的果子一定会越结越多,技术也会越来越成熟,”他望向远方的果树,语气温和却坚定,“我们要做的,就是脚踏实地、一直走下去。”
实习生 苏涛 南京夜生活论坛/紫牛新闻记者 闫春旭
视频剪辑 戴哲涵
校对 潘政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