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新时代党员教育创新实践中,南京市六合区竹镇镇竹墩社区以全国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为契机,打造“沉浸式红色课堂”,通过“实地探访+场景体验”的创新模式,让革命先辈的奋斗足迹成为指引前行的“精神坐标”,在历史场景中感悟“信仰的力量”。
2023年,经中组部、财政部联合评审,竹墩社区正式列入全国红色美丽村庄试点。竹镇镇以“红色资源挖掘+绿色产业融合”为路径,构建“红色教育+农事体验”特色红农旅线路,实现革命精神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双向赋能。
1.竹镇市抗日民主政府旧址
1939年,抗日战争期间,新四军五支队司令员罗炳辉率部队进驻竹镇,将竹镇作为抗日根据地之一。1942年,经淮南行署批准,建立竹镇市抗日民主政府。罗炳辉、方毅、吴学谦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此战斗过。1945年,随着抗日战争胜利,竹镇市抗日民主政府奉命撤销。
旧址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多平方米,原貌为坐东朝西老式砖木结构四合院,共四进58间。1982年,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市政府拨专款修缮并恢复原貌。
纪念馆在保护古建筑的同时,合理设计陈列历史实物,重点展示竹镇市抗战时期民族统一战线的成果和相关政府工作及图文史料,再现历史旧貌。
2.竹镇多彩文化交流体验中心
体验中心位于竹镇镇老市府街东侧,毗邻竹镇市抗日民主政府旧址,建筑面积2740平方米,展厅内展线244米,主题为“军号与《茉莉花》”。展览着眼于抗战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特点,强调党的领导是抗战胜利的根本所在,突出六合军民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历史叙事。
3.竹镇利华商店
1942年8月,竹镇利华商店正式开业,它是竹镇市抗日民主政府经营的唯一公营商业企业,主要经营、管理物资进出口业务。商店在经商的同时,还配合敌工部门开展搜集敌占区情报、散发宣传品、护送地下工作人员等工作。
2023年,竹镇镇对利华商店复原并改造为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和电商直播中心。
沿着市府街一路向南到市府南路,沿线街道、广场等节点在保留历史原貌的同时进行了改造提升,营造出街区浓厚红色文化氛围。
4.邓子恢旧居
庭院位于市府南路,坐北朝南,是邓子恢同志在抗日战争期间任新四军津浦路东滆县办事处主任时的住地和办公地点。目前是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5.新四军第一派出所旧址
1944年4月,受津浦路东八县联防保安总处处长林道生(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上海市公安局副局长)的委托,副处长兼侦察科科长洪沛霖(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江苏省副省长兼公安厅厅长)专程到竹镇组建公安派出所。
派出所在行政上是竹镇市的下属部门,业务上属来六办事处公安局领导,配有两个班的武装人员,主要任务是锄奸、惩匪、防特,捍卫革命根据地。由于当时还是抗战时期,派出所人员都是新四军战士,接受新四军领导,同时协助地方政府维持社会治安,故称为“派出所”,意为新四军派出机构。
6.竹镇派出所历史展览馆
2022年6月,竹镇派出所历史展览馆建成。展馆内的数百幅图文影像和近百件实物档案,详细记录了“第一座公安派出所”的光辉历史,反映了各个时期的重要工作、典型案例、重大事件、英模人物。
7.冬日艳丽蔬菜专业合作社
在红色精神的指引下,竹墩社区以党建为纽带,将精神力量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实干动能,牵头成立“冬日艳丽蔬菜专业合作社”,通过创新“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从2017年的5亩试验田起步,到如今种植规模近200亩,并建成加工车间与标准化厂房,实现了萝卜干等产品从田间初加工到工厂化精细生产的跨越。
2025年,竹镇萝卜工坊被认定为南京市第一批市级非遗工坊。在这里,游客们可以沉浸式体验青萝卜种植、萝卜干传统制作等本地农耕文化。
今日竹墩,红色资源串珠成链,绿水青山与革命薪火交相辉映。我们诚挚邀请社会各界人士走进这片红色热土,开启一场融合历史感悟、文化体验与乡村振兴实践的红色之旅,在实地探访中触摸历史温度,在场景体验中汲取精神力量,共同书写新时代红色基因传承的崭新篇章!
通讯员 吴娟
校对 盛媛媛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