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么?
南京藏有6件
禁止出境展览文物
国家文物局在2002年、2012年、2013年
先后发布了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共计195件(组)
从东北到西南,从沿海到内陆
分布在祖国各大博物馆之中
禁止出境文物,也就是文物被授予的最高等级。所谓“禁止出境”,是指由于文物所处的年代不同、出土的数量不同,其体现的文物价值和产生的历史意义也不尽相同,出于文物保护的规定,国家一级文物中的孤品和易损品,这类文物禁止出境展览。
这些文物被大众称为国宝
而实际上它们所代表和承载的内容
比国宝更多
是一条回溯中国历史的脉络
六朝古都,龙盘虎踞
孕育了南京独特的文化遗存
南京市共有禁止出境展览文物6件
其中,南京博物院馆藏3件
南京市博物总馆馆藏2件
南京大学博物馆馆藏1件
快跟着小布一起来看看
都是哪些宝贝
01
南京博物院馆藏3件
南京博物院
43万件馆藏文物灿若星辰
南京禁止出境展览的6件文物中
南京博物院馆藏3件
错金银重络铜壶
现藏南京博物院的错金银重络铜壶,是1982年2月10日出土于盱眙南窑庄窖藏的三件国家级文物之一,是唯一一件能集先秦金属工艺之大成于一身、能反映重大历史事件、能体现泥范铸造工艺最高水平的现存青铜器。
该壶残高为24厘米,口径12.8厘米,腹径22.2厘米,足径13.8厘米。虽然长期受到20公斤黄金的压力,长埋地下两千余年,在双金属与应力腐蚀的作用下,腹下部镂空纹饰已有残损,但仍是中国青铜时代泥范铸造工艺技术最完美的产物。
该壶造型奇伟,纹饰华丽,其立体镂空的网套,由起伏卷曲的长龙和交错排列的数百只梅花钉套扣环接组成,共有三层镂空网络饰,内铸银、外铸金,附加玉石镶嵌。其最为显著的历史意义在于,铜壶有三处铭文:一处为口内,第二处铭文在圈足内侧,虽已被锐器錾凿,第三处铭文在圈足外缘。
器铭“重金络壶”是它对镂空工艺的自名,即多层缨络装饰的青铜壶。这是工匠在完成此壶时,对这种镂空工艺的自信命名,也是所有青铜器中唯一的一件以工艺命名的青铜器。
青瓷神兽尊
在南京博物院的众多展品中,有一件文物可能会被大家忽视,它器形较小,却蕴含着极大的历史价值。它就是青瓷神兽尊。
1976年,在江苏宜兴城东发现了一座墓葬,该墓位于周处家族墓群中。周处,西晋名士,以除“三害”而名闻天下。根据墓中出土铭文砖上“永宁二年”的纪年铭文(公元302年)、“关内侯”印及其他相关资料可知,青瓷神兽尊的主人是周处的父亲周舫。
整件神兽尊以器腹为兽腹,以器耳为兽耳,兽的四爪、双翼、脊毛、尾饰等装饰于器的各部,浑然一体,几乎分不出是兽还是器,构思巧妙,堪称佳作。
青瓷神兽尊底部刻有“东州”二字,据考证,这可能与烧制该器物瓷窑的名字有关。由于青瓷瓷胎含铁量较高,烧制过程中氧化以后,胎质呈棕色。神兽尊通体内外遍施青灰色釉,器表细腻光洁,均匀致密,晶莹滋润,未见脱落现象。
整体上看,青瓷神兽尊既立体完整,又细致传神,融实用性与观赏性于一体,体现了西晋青瓷形神俱佳的显著特点。
目前文物正在南京博物院历史馆4号厅展出。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
画像砖是我国古代墓室壁面上所用的一种图像砖,主要出土于汉代至魏晋、南朝时期的墓葬中。南京博物院所藏模印拼嵌画像砖《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是迄今发现的最早一幅魏晋人物画实物,也是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竹林七贤人物图。
竹林七贤是指魏末晋初的长游于山林之中的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由于七贤在当时热衷于清谈和玄学,崇尚空灵之道,颇受知识分子的喜好。七贤谈吐不俗,洒脱倜傥的人生观亦博得知识分子的赞赏,久之,便形成了所谓的“魏晋风度”,“七贤”成为魏晋风度的代表人。
既然是“竹林七贤”,画面上为什么没有“竹林”?专家认为,“竹林七贤”的“竹林”,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竹子林”。
在西晋之前,竹象征女子的悲怨凄苦,与君子毫无关系,士大夫们对竹子并无特别的审美意向。当然,生活在魏末晋初的这七位名士,对竹子也没有特别的爱好。
东晋孙盛在《魏氏春秋》中记载:嵇康寓居河内之山阳(焦作),与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相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有专家考证认为,“竹林”很可能是一个地名,而非真正的竹子之林。
“穿越”而来的荣启期
仔细看会发现,“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上,也不仅仅是“七贤”,而是“八贤”,多出来的这个人名叫“荣启期”。
荣启期和“竹林七贤”也不是同时代的人,而为春秋时的高士,传说孔子游于泰山,见荣启期鹿裘带索,鼓琴而歌。
这幅画面的创作者以荣启期与七贤并列,一方面反映了魏晋南朝时期“贵在肆志” “仰慕同趣”的社会风尚,另一方面也是墓室两壁画对称的需要。
目前文物正在南京博物院历史馆4号厅展出。
02
南京市博物总馆馆藏2件
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
梅瓶出土于明朝开国功臣、军事将领沐英墓中。虽然青花瓷在唐代和宋代出现过,但并没有形成规模。元代烧制的青花瓷,打破了瓷器只是单色的历史。
这件梅瓶青花发色苍翠浓艳,呈色稳定,虽通体满绘各种纹样图案,但主次分明,繁而不乱,布局精当,具有强烈的层次感。无论造型、釉色、纹饰及烧造工艺各方面均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体现了景德镇制瓷工匠高超绝伦的技术,代表了元代青花瓷器最高艺术成就。
梅瓶还腹绘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人物故事。月色之下,韩信头束发髻、身着长袍、手持马缰,徘徊在河岸边;河中轻舟上伫立着一位艄公手持木浆,望向韩信;萧何则头戴官帽,须髯迎风飞扬,驰骋在疾驰的快马之上。人物旁点缀松树、竹叶、梅花、芭蕉、山石等,纹饰刻画层次分明,青花发色苍翠浓艳,为元青花中的稀世珍品。
在这件梅瓶上,还可以看到器身凸起的一圈。这是因为元青花器物普遍胎体厚重,通常采用分段制胎,再用胎泥粘合。为保证粘合度,往往不会修整凸起部分,因此我们能够看到器物表面有明显的修胎痕迹。
文物目前在南京市博物馆(朝天宫)“玉堂佳器——馆藏精品展”展出。
青瓷釉下彩羽人纹盘口壶
青瓷釉下彩羽人纹盘口壶1983年出土于
南京市雨花台区长岗村吴墓
壶身通体绘仙草、云气、连弧褐色纹饰
贴塑鸾鸟、神禽、异兽、羽人等形象
构成一幅唯美、浪漫、神秘的画面
作为国宝级文物
它证明了我国早在三国时期
就具备烧制釉下彩瓷器的工艺
把中国釉下彩绘工艺出现时间提前了近500年
该壶上腹一周贴塑四个铺首、两尊佛像、两个双首连体鸟,排列整齐,间隔有序,均以褐彩勾勒。胎上通体绘有褐彩纹饰,笔墨流畅,气韵生动,是我国迄今所见以绘画技术美化瓷器的最早器物,堪称早期瓷器中的艺术珍品。
这件青瓷釉下彩羽人纹盘口壶
目前在六朝博物馆二楼展厅展出
03
南京大学博物馆馆藏1件
《勘书图》卷
很多人大概都不知道,南京大学博物馆里也藏有一件“国宝”——《勘书图》。
该画卷是1000多年前在绢上绘制而成,是现存古代稀世绘画精品之一。作者王齐翰,南唐人,也是正宗的南京人。
画家十分巧妙地选取画中人“校读间隙挑耳”这一看似平常的动作,着意刻画了其惬意的神情。加之环境的铺陈、烘托,生动地表现了南唐贵族文人闲适的情状,展示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个侧面。
所谓“纸寿千年,绢寿八百”,因其独特的材质,绢画的流传实属不易,保留自身原貌更难。这幅画曾入藏南唐内府、北宋内府,或因“靖康之变”流至北方,辗转各地,岁月悠悠。清末,这幅画到了美籍加拿大人福开森的手上,后来他将画捐赠给金陵大学,1952年金陵大学并入南京大学后,该画卷便一直由南大博物馆收藏至今。
介绍了很多
也比不上亲眼看到
国宝级文物所带来的震撼
最近有点上瘾,什么瘾?
被文物深深吸引
欢迎大家来打卡南京的博物馆
#南京的博物馆大有看头#
内容来源 | 南京发布综合自南京博物院、博物南京、南京大学博物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