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现场会10月22日召开。南京夜生活论坛/紫牛新闻记者采访中获悉,南京将通过聚焦产改深化推进,推动南京产改工作持续迈上新台阶,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坚实技能动能。
南京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现场会
工匠人才队伍持续壮大
近年来,南京市始终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不断提升产改工作的精准性、针对性和时效性,通过完善培育体系、搭建成长平台,推动工匠人才队伍持续壮大。
在工匠培育方面,南京坚持高标准选拔,面向全市征集政治素质过硬、技能技术高超的工匠型人才作为培育对象。通过基层申报、个人自荐、行业推荐及竞赛选拔等方式,严格按照 “引领力、实践力、创新力、攻关力、传承力” 的 “工匠五力” 标准,确定300名南京工匠培育对象,经一年培育期满且考核合格后,正式授予 “南京工匠” 称号。
这一培育模式成效显著。在今年 9 月举办的第三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暨大国工匠论坛上,我国首批200名高技能人才正式被授予“大国工匠”称号,江苏 11 人入选,南京有2人,分别是上汽集团南京依维柯汽车有限公司制造中心装备动力部机电维修工雍宁,中国印钞造币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南京造币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马立项。两位工匠凭借精湛技艺突破多项技术壁垒,以坚守与创新为产业升级赋能,成为南京产业工人队伍的杰出代表。
构建产改多元支撑体系
为持续推动产改走深走实,今年南京市总工会联合 23 家单位共同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方案》(下文简称《方案》),《方案》持续推动南京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走深走实,并提出20条具体举措,力争到2035 年,培养造就更多大国工匠、百名左右省级工匠、千名左右市级工匠,为南京 “两地三中心”城市功能发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南京新实践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技能支撑。
在平台建设方面,南京持续完善工匠学院体系,将其作为推进产改的重要抓手,依托企业培训中心、职业学校、工会学校等资源,已相继成立 28 家市级工匠学院、7 家区级工匠学院,并推荐 2 家成为省总工会重点支持建设的工匠学院,形成层级互补、功能协同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协同发力交出亮眼 “产改答卷”
承办此次产改工作现场会的南京开放大学,是南京第一批成立的南京工匠学院之一。南京市总工会与其合作共建“家门口的工匠小课堂”,成为产改惠民的生动实践。该项目依托各区、街道工会及开放大学资源,构建便捷高效的职工技能与素质提升平台,目前已在全市 11 个直属工会开展 77 期课程,吸引 2000 多名职工参与学习,通过 “下楼就能学、下班就能听”的模式,有效利用职工碎片化时间,让 “家门口的学习”惠及更多产业工人。
南京持续打造群众性创新创造平台,目前已有劳模创新工作室276个,职工创新工作室322个,合计598个。到2026年底,全市各级各类创新工作室总数将超过1000家,逐步形成以全国、省级示范性创新工作室为引领、市级创新工作室为中坚、基层创新平台蓬勃发展的良好格局,为产业工人创新创造提供广阔舞台。
通讯员 宁工萱 南京夜生活论坛/紫牛新闻记者 薛玲
校对 盛媛媛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