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是松柏科等植物的树脂滴落后,埋藏地下数千万年,经过石化作用形成的透明或半透明生物化石,内部常包裹昆虫或植物,瑰丽且稀有。在南京市博物总馆,就收藏有历代琥珀文物珍品,见证了东西方文明交汇的轨迹,折射出古人的精神追求与生活雅趣。
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琥珀制品是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蝉纹琥珀坠饰。古人曾认为,琥珀是虎目之精魄沦入地而化成,因此得名“虎魄”。南京市博物总馆就收藏有一颗东汉时代的琥珀珠,形状恰似“虎目”。不过后来人们也发现了琥珀其实是植物的树脂化石。唐代诗人韦应物《咏琥珀》就写道“曾为老茯神,本是寒松液。蚊蚋落其中,千年犹可觌。”
两晋时期,琥珀为贵族所青睐。在高等级墓葬中,出土的琥珀制品以不规则珠饰为主,还有部分人物和动物形饰品。例如南京北固山M1(东晋)出土的鱼形琥珀饰件,以简练线条勾勒出鱼的外形。南京仙鹤观M2(东晋)高崧墓出土的司南形琥珀佩以天然血珀雕琢,呈简化“工”字形,中部束腰处有穿孔,整体造型简洁流畅,其原型源自汉代指南工具,兼具实用与礼制功能。
琥珀在明代是体现身份等级的器物之一,主要通过海路直接进口或入贡波罗的海琥珀,同时亦有开采缅甸琥珀并经由云南地区输入国内。南京徐达五世孙徐俌墓中出土的琥珀冠,以整块泛红金黄色半透明琥珀雕刻成形,冠顶雕有五道直梁纹饰,既体现了当时高超的玉石雕刻工艺,也反映出墓主魏国公的显赫地位。狮蛮纹琥珀带板采用减地浮雕法雕出狮蛮纹,纹饰雕刻栩栩如生。琥珀带板在明朝考古中极为罕见。
![]()
明·狮蛮纹琥珀带板
![]()
明·渔翁戏荷琥珀杯
与黄金工艺的结合,也是明代琥珀制品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南京市博物总馆藏收藏的镶金托双龙戏珠纹琥珀饰件中央为一心形琥珀,嵌于如意云形金托上,两侧金龙环绕。龙首昂曲,前爪推以红宝石制作的火珠,两尾间夹一粒红宝石,整体繁复精致,穿越沧海桑田,依旧熠熠生辉。
通讯员 孙望 南京夜生活论坛/紫牛新闻记者 张可
图片来源:博物南京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