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合作的时代浪潮中,“中国南京周”是一张行走的文化出海名片。2025年11月初,由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南京市文化投资控股集团联合承办的2025“中国南京周”,将首次走进德国。
今年是中国与欧盟建交50周年,站在新的合作起点,中德两国将把源远流长的“日常情谊”转化为“产业共兴、科技协同、文明共鉴”的务实成果,将以经贸对话、文旅推介等为纽带,在中德交往的历史长卷中续写南京新篇。
十年“织锦”,打造文化出海城市名片
从2015年破浪启航以来,“中国南京周”成为国际合作的时代浪潮中一张闪耀的文化出海名片。其足迹遍布米兰、伦敦、纽约、巴黎等世界知名城市,织就了一张紧密的城市对外文化交流网络。
![]()
2015米兰世博会“南京周”云锦秀
2015年,在中国驻米兰总领事馆的支持下,首届“南京周”以“云之秀,城之美”为主题,让南京云锦惊艳亮相国际舞台;2024年,在法国卢浮宫,“锦绣文都 与世界共经纬”主题艺术展览拉开了2024“中国南京周”的序幕。南京以“非遗活态传承”与“文化创新表达”双轮驱动,让秦淮花灯、金陵刻经等“最南京”符号持续“破圈”。在荷兰“贡多拉之夜”,秦淮灯彩艺术装置船缓缓巡游;伦敦设计节上,《邯郸梦》戏曲展演等“创意好东·西”场景构建起东西方文明对话空间;旧金山“融合之光”展览用现代艺术语言诠释“一城一河”的南京意蕴。
![]()
2016年伦敦设计节上的“伦敦-南京双城文化客厅”
![]()
2019“南京周”硅谷站的“融合之光”展览
拥有82家备案博物馆、26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的南京,通过《金陵图》数字艺术、“大梦红楼”沉浸式演出等新业态产品赢得海外青睐,以新技术推动非遗价值转换,在世界文化版图上辟出独特的“南京板块”。
“宁”聚合力,让世界感受“南京温度”
“南京周”的十年耕耘,不仅是城与城的邂逅,更是人与人的共鸣。
2020年,“文化中的力量”——全球微笑传递活动从南京出发,邀请国内外博物馆、美术馆等在社交媒体分享有文化内涵的微笑作品,吸引了5大洲14个国家58家文化机构共同参与了接力。
![]()
2019“南京周”硅谷站的“融合之光”展览
2024年,“园见南京”文化主题艺术展以江豚“微笑传递”为主线和视觉元素,展示了包容有爱的城市形象和蓬勃向上的中国发展故事。时任波士顿市议长弗林表示:“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南京是一座有历史、有底蕴的千年古都,更是一座有温度、有活力的现代大都会。”美联社以《“南京周”揭开中美文化交流新篇章》为题进行专题报道,海外媒体广泛关注魅力南京。
从纽约中央火车站的“一城十面”影像展,到波士顿的“园见南京”艺术展,多位“南京面孔”向世界解构着这座城市的多元气质。截至目前,南京已构建起覆盖法国艺术工会、纽约亚洲协会、伦敦设计节、美国斯坦福大学等全球文艺机构和高校的国际“朋友圈”。
![]()
2017年,纽约中央火车站的“一城十面”影像展
生态协同让品牌生命力持续勃发。在“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协同框架下,“南京周”有效激活各方动能,让有创意、有情怀的企业嵌入文化传播链条。米兰市长朱塞佩·萨拉、伦敦副市长贾斯汀·西蒙斯等市长在合作寄语中表示,“愿同南京持续在城市文化领域保持合作”,这也是南京人文传播路径的最好回响。
再启新程,书写中德合作当代佳话
当“南京周”的脚步迈向德国,历史的回响早已为这场交流谱写了深长序曲。南京与德国的交往源远流长,其中最为动人的篇章来自那位被南京人民永远铭记的德国友人——约翰·拉贝。这份渊源,已生长为全方位的合作图景。
南京是德资企业的重要聚集地。截至目前,累计已有菲尼克斯、博西家电、西门子等309个德资项目落户南京,实际使用德资22亿美元,在宁德资企业年营收440亿元。今年,南京与德国经贸合作势头强劲,“南京-斯图加特经贸合作交流会”“德国企业南京行”等活动成功举办,推动多个新项目签约落地。如今,博西家电走进寻常百姓家,德国啤酒节成为南京市民喜爱的文化活动……中德合作已深深融入南京的日常。
2025“中国南京周”将走进慕尼黑、莱比锡、迪特福特,通过“未来城市”发展对话、文化遗产保护与文旅产业创新交流、从秦淮河到阿尔特米尔河的灯彩巡游等系列活动,推动双方在生态构建、产业创新与数字技术应用等方面深化合作。搭载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南京与斯图加特共同举办“友好合作城市30周年联展”,通过特色产品联展、联名球衣首发等方式,打造南京对德合作新的展示窗口。
十年“织锦”,连结世界;新的篇章,即将开启。
作为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的生动实践,“中国南京周”以城市为窗,向世界展示着真实立体的中国形象。此次德国之行,不仅是中德合作“南京篇章”的浓墨重彩一笔,更预示着下一个十年:它将携更开放的姿态与更创新的实践,从文化的“织锦者”迈向文明的“添彩人”,在广阔的世界舞台上,书写共赢未来的新叙事。
通讯员 中国南京周组委会 南京夜生活论坛/紫牛新闻记者 王夕悦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