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市江宁开发区学校24级(9)中队“非遗寻艺”小队的队员们,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的热忱走进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甘熙故居),开展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此次活动以“古韵今风扬新帜 匠心传艺续华章”为主题,通过实地探访古建筑、沉浸式体验非遗技艺,让队员们深刻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培育文化传承的责任担当。
古宅探秘,一砖一瓦里的建筑智慧
甘熙故居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被称为“金陵第一宅”,是南京现有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私人民宅,并于2010年成为中国首家民俗、非遗“双博馆”。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队员们开启了一场“文物里的小美好——妙趣横生的古建筑”探秘之旅。甘熙故居最令人称奇的是其“九十九间半”的独特布局——故宫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民间宅院为表敬畏与谦逊,便取“九十九间半”,暗含“满则溢,谦受益”的中庸哲学。这一建筑智慧让队员们深受启发,纷纷表示要在学习和生活中践行这种谦逊美德。
漫步在曲径通幽的回廊间,队员们化身“建筑小侦探”,在青砖黛瓦间发现冬暖夏凉的“千年密码”,在飞檐翘角中读懂防水避震的巧思匠心。抚触雕花木窗的岁月留痕,聆听青石板路的历史回响,每一处细节都诉说着古人“天人合一”的生态哲思。
在民俗文化展厅内,陈列着大量被誉为“老南京生活活化石”的珍贵物件:记录农耕智慧的古朴农具、展现指尖艺术的华丽绣品、诉说民间故事的精致剪纸……每一件展品都生动还原了老南京的生活图景,让队员们真切感受到:历史不是书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触手可及的烟火气,是代代相传的生活智慧。
非遗手作,指尖上的文化传承
参观结束后,非遗传承人老师带着队员们用碎布头“变魔术”。老师介绍,布贴画源于汉代“贴绢”,兴盛于民间“补绣”,每一块碎布都承载着吉祥寓意。
红布剪作楼阁飞檐,绿布裁成庭院古树,黄布贴出书香门第的匾额……队员们指尖翻飞,通过剪裁、拼贴等工序,将一块块碎布拼凑成甘熙故居中的名建筑——藏书楼“津逮楼”。
非遗老师一边指导,一边讲述:“古人用布贴画装饰生活,传递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今天,你们手中的每一剪、每一贴,都是在延续这份匠心。”通过亲手制作,队员们不仅学习了非遗技艺,更深刻体会到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
践行使命,薪火相传向未来
古人的智慧,藏在一砖一瓦的礼制与风水里,更藏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中。通过这次深度探访,队员们不仅领略了非遗之美,更读懂了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密码和处世哲学,让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
江宁开发区学校的辅导员老师表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此次非遗寻访活动,旨在让少先队员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实践中理解‘传承’二字的份量。孩子们用童真和巧手赋予了非遗新的活力,展现出文化传承最动人的模样。”
活动结束,队员们恋恋不舍地走出甘熙故居的大门。大家攥着自己的布贴画作品,约定要当非遗文化的“小喇叭”,让古韵今风在新时代绽放更美的光彩!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