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悠久的六朝古都
·梧桐树下的文艺之城
·鸭血粉丝汤的美食天堂
这是南京
·项目审批跑出“南京速度”
(3天办齐五证)
·6G技术领跑全国
(传输速度达5G的100倍)
·红山森林动物园年游客增长超20%
·闲置资产变网红空间还能赚碳积分
这也是南京
南京人注意
你的城市正在“偷偷开挂”
10期《改革进行时·数说改革》
10个意想不到的“城市彩蛋”
每期都是南京发展的“硬核证据”
“经济强基提振关键仗”
“产业科技创新关键仗”
“改革集成突破关键仗”
由中共南京市委改革办、南京广电集团联合打造、全面升级的融媒产品《改革进行时·数说改革》,围绕南京“三大关键仗”,用真实数据和生动案例,带你看见南京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
小“企”办证记
在南京
项目审批的速度能有多快?
投资20亿的项目
从签订土地合同到“五证齐发”
只用了3个工作日
优化营商环境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南京不断迭代升级优化营商环境政策,推出一批跨部门、跨行业、跨系统、穿透式的制度集成创新成果,连续获评全国“营商环境标杆城市”。今年的优化营商环境政策7.0版,则是重点围绕要素、服务和制度三个维度推出十条举措,为经营主体提供全方位的保障支撑。
江苏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江苏省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丁宏:
优化营商环境建设的7.0版,就是把企业的感受度为核心来加强营商环境的建设,增强我们企业的发展信心,有力地支撑我们产业强市的建设。
上新了·动物园
线上频频热搜,线下宾客盈门,接待游客由2023年660万人次增长至2024年797.2万人次,被网友称作“南京迪士尼”。一家动物园何以能让游客如此“疯狂”?
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园长沈志军:
公众通过红山动物园来建立起与自然、与动物的这样的情感联系,实现了情感的共鸣和情绪的价值。
红山森林动物园是南京市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去年,我市制定了《南京旅游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年)》,目标到2027年,南京旅游业综合带动作用进一步发挥,年接待游客达2亿人次以上,旅游总消费达4000亿元以上。
热“企”腾腾
民营经济贡献GDP近半
2024年南京市民营经济
实现增加值8787.74亿元
占GDP比重达47.5%
南京天加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蒋立:
我们的一个事业板块,是从中央空调设备发展起来的,做专业的空气环境制程。我们做到中国第一,亚洲第一,世界第二。
近年来,南京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以政策“组合拳”助力民营经济发展,民营经济正成为南京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从“破壁”“破冰”“破圈”这三个关键词,看创新如何驱动民营经济“拔节生长”,赋能城市发展新篇章。
“链”上实验室
南京的科技“家底”有多厚?看这里——53所高校、61所科研院所、96名两院院士,每万人拥有大学生数居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第一,一年获29项国家科技奖!
江苏久吾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党建兵:
目前,创新联合体组建了一支由36人组成的经验丰富的管理团队和技术开发团队,膜元件性能优于国内市场同类产品。
南京打造出全链条转移转化平台矩阵:概念验证“育苗”、中试平台“练兵”、公共服务“助攻”、新研机构“冲锋”,让实验室的“金点子”变身产业的“金种子”!
从“0”到“1”
看南京如何创新策源
6G速度是5G的100倍
紫金山实验室又破纪录!
中国科学院院士紫金山实验室主任、首席科学家尤肖虎:
我们建成了6G综合实验平台,建成了通感融合外场试验环境,在测试验证取得成功之后,再通过紫金山科技城、拨投结合以及和资本方面的相结合,以及和企业相结合,能够把成果转化的几大鸿沟跨越。
在南京,120多个高能级平台,承担起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及工程,占全省总数40%。一批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重大基础设施,不断催生出“黑科技”,正在把“0”的空白,变成“1”的可能。
从实验室到货架的奇妙旅程
当高校的智慧遇上产业的沃土,会碰撞出怎样的创新火花?在南京,不仅有“仪器共享”的硬件支撑,更有“全程陪跑”的贴心服务;不仅是创新成果的“育苗基地”,更是科技企业的“成长摇篮”。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徐正扬:
南航国际创新港是南航“一校四区一港”布局中引领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创新策源地。未来,我们将继续聚焦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国家级大平台建设,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航空航天科技产业创新枢纽。
六合产业科技创新港先后落地绿色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研究所、机器人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研究所等8支创新团队,集聚院士、333人才、博士等各类创新人才150余人,引进培育人才和产业化项目42个,孵化科创企业11家。在南京,创新从来不是单打独斗。“科教融汇”让知识流动起来,“科产融合”让技术奔跑起来,这就是南京为产业科技创新蹚出的新路径!
当产业科技创新
遇上“金牌管家”
高新技术企业破万家
南京的科创“保姆式服务”
职称评审委员会办事机构工作人员何杨琼:
南京正全力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贯通式创新体系,通过职称评定机制,可科学评价人才能力,引导和培育高水平、专业化的技术转移队伍,赋能区域创新发展,激发技术经理人活力。
从人才认证、技术对接,到金融赋能,每个环节都有精准护航。南京这套全周期优化要素服务保障体系,正在让产业科技创新跑出“加速度”。随着更多创新要素的汇聚,这套体系将释放更大能量。在南京,每一个创新想法都能破土成长,每一家科技企业都能向阳而生!
“碳”秘果园
当“双碳”目标遇上改革动能,会碰撞出怎样的绿色火花?从碳达峰试点到绿色工厂,从“绿色名片”到碳普惠平台,南京打造了一片“绿色低碳发展果园”。
江宁开发区经发局副局长曹献薇:
我们围绕虚拟电厂建设进行研发,并且开发区管委会正在打造光储充一体化的设施,这可能是全国开发区的一个首例。作为首批碳达峰试点园区之一,我们的重点是做好政策机制的创新和探索。
在南京打好“改革集成突破关键仗”的进程中,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成为重要发力点。“碳”秘果园,看看南京在擦亮新型工业化生态底色和培育壮大“双碳”服务业上做出哪些改革举措,结出了哪些硕果。
旧时光里的“新生旋律”
听,这座城市正在谱写新的乐章
推动存量资产盘活
就像指挥一场恢宏的城市交响乐
126个项目谱写出改革最强音
溧水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投资促进部部长尹宏:
臼这里民宿是我们产业集团利用收取部分村庄的闲置房屋,依托“无想院子”这种创新模式及社会资本租赁存量资产,自投自营,最终形成“环石臼湖+”的一种生活方式,带动村民就业、产业增收,壮大村集体经济,赋能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今年1—4月,南京通过出租、产权转让、资产证券化等多元方式,共盘活项目126个,涉及房产82万平方米、土地3557.94亩、确权办证55.12万平方米,预计可获得资金收入18.8亿元、带动新增固定资产投资105.2亿元。
开发区“破壁行动”
如果把城市高质量发展比作一辆跑车
那开发园区就是核心引擎
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科技创新和人才服务部部长师晓倩:
启动“顶尖团队+颠覆性技术”双引擎模式后,园区就瞄准化工新材料、合成生物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卡脖子”技术,致力将中试基地打造为原创性技术的首发地、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地、产业科技创新的策源地。
南京10家经开区以全市约1/10的面积创造全市2/5的地区生产总值、约1/2的外贸进出口和4/5的规上工业总产值,对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里也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
一边是“小管委会+大公司”的机制创新,一边是“产学研用”的生态重构。南京开发区改革不搞一刀切,而是优化开发园区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和实施细则,优化园区发展布局,让每个园区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改革方程式”,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集聚度。
看完这10期节目终于明白
这就是南京
表面的“文艺青年”
骨子里的“理工学霸”
韩春晖 摄
内容来源 | 中共南京市委改革办、南京新闻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