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现代科技被注入传统文化的灵魂,当智能产品开始讲述千年故事,我们所见证的,不再只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展,而是一扇通往无限可能的“视界”之窗。近日,「双面视界 屏映千年」小米17系列双面艺术展圆满落下帷幕。它以关于“观看”与“感知”的沉浸式体验,展示了非遗在当代所拥有的“1+N”种可能,呈现出一场前沿技术与传统文化相互赋能的“奇妙之旅”。

沉浸式非遗:在艺术盛宴深度漫游
10月17日-10月26日展览期间,在南京金鹰美术馆的“云端”之上,许多观众亲身探索了这场非遗与科技共融共生的艺术盛宴。

跟随着现场“曲桥·初见”“折廊·绣境”“亭台·视界”“水榭·天工”“厅堂·映现”五大展区动线,观众能感受到一次从“走近”到“走进”的深度漫游。无论是光景交错、层层递进的观展体验和艺术装置,还是指尖生花的非遗技艺体验,亦或是那些新鲜有趣的科技互动,该展让观众从传统文化的旁观者,变成了深度感知的参与者。

“这一次的展跟我以往看的都不一样,非遗与科技的结合,非常新颖。”展览观众小张说道。前一秒她还在为张雪以双面绣技艺创作的《她与裳》感到惊讶,下一秒已经站在现场的电子屏前参与起了有趣的体感互动。观展期间,她在联名定制的明信片上写下祝福、投进邮筒,还通过超级小爱AI功能生成了自己的数字昆曲扮相。


科技感非遗:传统技艺有了新表达
本次艺术展上,小米江苏联合了张雪、岳琰、付健、陆晓琳、吴昊僖、姚涛、郁竹君、周蕾、周丽琴等九位青年非遗传承人,共同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创作实验。

置身展中,仿佛走进苏州园林的诗意世界,曲径通幽,步移景异。观众能看到《秋江泛舟图》《姑苏美景-虎山夜月》《江南》等意境开阔的传统山水,也能看到《文房小景之清幽》《百蝶图》《螃蟹》等在方寸之间尽显大千世界的精微之作,还有《水中曲》《共融》《仲夏夜之梦》等超越了传统题材,直抵创作者内心的想法表达。

青年苏绣传承人岳琰通过一幅《新扉》给予了观展人不小的震撼。她用“古典面”和“今世面”展现了昆曲在数字土壤中的重构,“传统工艺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不断丰富内涵。”如今,她也会结合新的科技手段为苏绣赋能,例如AI图像创作、3D打印、3D建模等。

薛氏刺绣第四代传人张雪则以小米17系列的“妙享背屏”为灵感源头创作了《她与裳》。在她看来,双面绣作品和小米17系列双面屏的巧妙融合,是文化与科技的对话。

移步到“亭台·视界”展区,空间内正中央悬浮着的巨大的环形发光艺术装置,仿佛一轮皎洁的满月。站在这轮“满月”之下,一侧是姚涛创作的《运河十景》,一侧则是用“米粉”用小米手机记录下的美好瞬间,科技与美学的深层共鸣在此展开。

共创式非遗:科技与文化双向奔赴
本次艺术展由江苏省文化发展基金会主办、小米江苏分公司联合主办。这场合作共创,一方面源于让前沿技术与传统文化相互赋能的愿景,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苏绣中双面绣异色、异形的独特技艺,与小米17系列双面屏的科技创新高度契合。

“这既是一场科技产品的展示,更是一次向传统技艺致敬的艺术巡礼。”小米集团中国区江苏分公司总经理郭金保表示。科技与非遗的碰撞,并非简单的元素叠加和融合,而是深度的双向赋能。科技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高效工具;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则为科技产品的创新注入了独特的灵魂,提升了其精神价值与审美高度。


当科技产品被赋予文化的深度,它便超越了工具属性,成为一种有温度、有故事的载体;当传统文化插上科技的翅膀,则能突破时空局限,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这正是“双面视界 屏映千年”的真正内涵——一面是坚实的科技力量,一面是温暖的人文关怀,让历史变得可触可感,让未来更具文化底蕴。
校对 陶善工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