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地名与文旅、产业、美食等深度融合,让地名活起来、火起来。近日,江苏省民政厅、农业农村厅、商务厅、文化和旅游厅、邮政管理局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协同推动地名文化多业融合 更好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通知》。这是我省首部专门围绕“地名经济”制定的指导性文件,让地名从“地理符号”转化为可触摸、可体验的文化载体。
“地名+产业”,打造乡村全面振兴新引擎
文件明确,要聚焦“地名+产业”,打造乡村全面振兴新引擎。具体而言,一方面推动乡村地名元素与乡村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助力地名由“文化字符”转化为带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生产力要素”,融入乡村产业品牌建设,培育壮大农业企业和农村经营主体,鼓励将地名融入农产品生产、宣传、销售等各个环节,宣传推广“乡字号”“土字号”等带有地名标识的土特产品。
另一方面,文件也强调推动地名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结合乡村发展规划,规范乡村地名命名、更名,清理整治有地无名、多地重名、一地多名等问题。加强乡村地名标志设置与维护,结合乡村文化特色打造地名标志景观,并创新设置智慧地名标志,关联乡村简介、地名故事、旅游景点、服务指南等内容,增强导向和查询功能。
此外,文件还强调推动乡村地名工作与邮政快递工作深度融合,形成“乡村著名行动”与“快递进村”“村村通邮”叠加效应。要求加大对邮路畅通所需乡村居民点、道路街巷、具有重要地理方位意义的公共服务设施名称的命名力度,推进乡村标准地址编制,完善乡村寄递末端服务网络,打通出村进城物流、电商“大动脉”,实现乡村特色农产品与邮寄快递产销运高效衔接往来。
“地名+美食”,打造消费持续升级新业态
在“地名+美食”方面,江苏将加大地方传统美食的宣传推广力度,具体举措包括开展“江苏味道”“跟着地名品美食”等餐饮促消费活动,设立地方美食体验区,通过实物展示、图文介绍、视频播放等形式展示美食制作工艺、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与此同时,文件还要求搭建地方美食线上推广平台,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发布美食介绍和文化故事。不仅如此,还将开展线上地名与美食直播活动,以直播带货形式推广地方特色美食产品和食材。
为完善地方美食传承体系,江苏将深入挖掘淮扬菜、金陵菜、苏锡菜、徐海菜等地方菜系的文化内涵,一方面,整理编印地名史话与美食谱系故事,建立完善百城千镇万村地名与美食传承体系;另一方面,支持“中华老字号”“江苏老字号”以及地方老字号餐饮企业,开展传统特色美食技艺传习。此外,鼓励企业创新地方美食经营业态,推出“扬泰早茶之旅”“苏州船菜体验”“淮扬菜寻根”等主题线路,推动传统美食现代化转型。
值得一提的是,江苏还构建“地名+美食”数字化推广体系,形成“地名美食地图”,带动公众、游客“跟着地名品美食”,不断放大扬州、淮安“世界美食之都”影响力,支持打造具备国际影响力、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美食地标,培育“美食名村”“美食名镇”“美食特色街区”。
“地名+文旅”,打造文旅深度发展新动能
在文旅方面,江苏将持续开展“读城行动•阅读地名”活动,挖掘江南文化、楚汉文化、金陵文化、淮扬文化等地域风情,进而串联南京古朴沉稳美丽古都、无锡钟灵毓秀太湖明珠、徐州汉风飞扬文化名城、常州文润中吴闲逸龙城、苏州精致优雅江南天堂、南通江风海韵近代首邑、连云港山海相拥西游名郡、淮安融南汇北漕运之都、盐城东方湿地鹤鹿故乡、扬州文兴商贸运河名都、镇江依山临江花园城市、泰州河湖通江幸福水天堂、宿迁醇香浪漫酒都花乡等具有地域特征的“地名旅游线”,构建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地名文化旅游新业态。
除了城市文旅,乡村地名文化旅游也将进一步深化。具体表现为依托“乡村著名行动”和“苏韵乡情”等文旅品牌,挖掘乡村地名文化基因,打造以江南水乡、运河风情、滨海湿地、湖光山色、竹海茶田、醉美花海等为主题的乡村旅游民宿集聚区,同时开发乡村地名文创产品,全景呈现江苏乡村隽永图景。
不仅如此,红色地名文化同样受到重视。江苏将保护利用好反映党史的重大事件遗址、重要会议遗址、重要机构旧址、重要人物旧居等革命文物和红色资源,结合建军节、国庆节等时间节点,深入挖掘红色地名中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和重点历史场景,串联苏北抗战线、苏南烽火线、淮海战役线,征集展览红色地名文创产品,传承红色文化基因。
为确保各项任务顺利推进,文件要求建立部门协同联动推进机制,及时会办解决问题和困难,同时充分发挥地名、旅游、餐饮等社会组织的引领带动作用。此外,加强科学统筹谋划,加大部门项目、资金、资源、场所等多元要素保障支持力度,切实提升地名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质效。在宣传方面,江苏将借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广泛宣传典型案例和工作成效,不断凝聚社会共识,着力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通过这一系列举措,江苏的地名不再只是静止的标识,而是成为串联历史与未来、文化与产业、乡村与城市的重要纽带,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通讯员 苏民宣 南京夜生活论坛/紫牛新闻记者 董婉愉 闫春旭
校对 胡妍璐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