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藏在社区的楼道转角、绿化带旁、宣传栏下。为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激活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末梢力量”,近日,南京市东山街道骆村社区开展“我为社区做件事”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小事撬动大参与、服务传递正能量”的模式,让志愿服务成为连接居民与社区的纽带,为城市精细化治理注入鲜活动力。
“我是少先队员,暑期我为社区做件事!每一项志愿服务,都是点亮幸福的光。”骆村社区组织开展的“我为社区做件事”活动,聚焦“低门槛、高参与、实效果”,有实效地动员了社区全年龄段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清洁小区、安全宣传、绿植养护……志愿服务无需复杂组织,居民可自主选择”等力所能及的小事,完成1小时志愿服务后,拍摄服务照片并转发活动海报至朋友圈,即可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领取《志愿服务证明》。
这个暑期,家住骆村社区龙湖春江郦城的退休党员陈建看到社区网格员在居民群里发布的活动海报后,立即带着孙子可可参与活动。祖孙俩拿着水桶和垃圾袋,在小区里为绿植浇水、捡垃圾。可可还向小区里的爷爷奶奶宣传用电用气安全知识。活动期间,祖孙俩累计服务时长8小时,不仅拿到了社区颁发的志愿服务证明,还带动了小区5户家庭参与进来。陈叔叔说:“带孙子做志愿,不仅让他学会了爱护环境,更让他懂得了‘奉献’的意义,这比在家看电视有意义多了,社区这个活动办得好!”
这种“做小事、得认可、传文明”的模式,既降低了居民参与门槛,又以“荣誉证明”强化了价值认同。活动中,青少年带着家长参与,家长影响邻里加入,形成“一人志愿、全家参与、邻里带动”的扩散效应,推动文明新风在社区落地生根。
通讯员 刘梦雅
南京夜生活论坛/紫牛新闻记者 王夕悦
校对 陶善工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