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
——南宋·徐玑《新凉》
文人雅士不吝墨水地写下关于稻米的颂词,江南文明与稻米相交织的千丝万缕关系被铭刻进历史。
你是否有想过,江南的稻米文化如何而来,又是如何走进千家万户的?
考古学研究,会向你说明一切
来南京市博物馆
在“江之永矣——江南地域早期文明特展”
一起感受江南稻米文化的魅力
一眼万年的稻米史
在新石器时代初期,稻米就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从上山文化皇朝墩遗址发现的古水稻田和碳化稻壳,到河姆渡第四文化层中发现的明显区别于野稻祖本的稻壳遗存,再到马家浜文化时期,常州圩墩遗址中出土的大量碳化稻壳……我们透过考古的放大镜看到了稻米从驯化,到发展,再到推广的历史过程。
常州圩墩遗址公园遗迹陈列馆展陈的碳化稻米。图源:武进印记
那么人们怎么种稻米呢?据《史记·平准书》记载,早期稻米种植采用“火耕水耨”的方式,依赖自然沼泽进行。魏晋至唐宋,南方稻米种植技术得到巨大发展,推广水田精作模式。南宋的《陈旉农书》便是中国第一本论述南方水田稻作的著作,反映出南方种稻技术的进步。
清·绵亿《耕织图》(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江南稻米文化
先民为了果腹而种下稻米,而千年以来的后人赋予了稻米深刻的文化意义。
考古研究中发现稻米对稻米种植区的影响远远不止于提供食物,而是深度嵌入了当地社会,见证着社会的技术、信仰、审美与文化发展。从古遗址中,我们便能窥见些许稻米的秘密。
草堰港遗址的稻米——技术进步小先锋
江苏泰州兴化草堰港遗址。图源:水韵江苏
7000年的漫长时光,没有遮掩住稻米在这个古文明中留下的壮观景象,伴随着大量碳化稻壳的发现,阡陌纵横的水沟田埂被人们看到。稻米,正推动着这个古文明的灌溉技术高歌猛进。
凌家滩遗址的稻米——沟通神明的密码
安徽马鞍山凌家滩遗址。图源:马鞍山发布
在凌家滩,看到了稻米的另一身份——祭拜神灵的贡品。人们在神坛上进献稻米,向上天祈祷未来的风调雨顺。稻米,不仅仅充饥,也构成了江南人精神信仰的一部分。
良渚文化的稻米——艺术与美的纹饰
良渚文化·炭化稻谷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当稻米垂下饱满的穗,人们激动于这伟大的劳动成果,于是将稻穗纹视作美好的象征。良渚文化出土的部分玉琮上(疑似)以稻穗纹作为装饰。小小的稻米,成为了艺术的一员。
湖熟文化的稻米——区域交流的见证
位于南京江宁的湖熟文化,距今约3000年,以水稻种植为主,但是部分遗址中出现南方稻米与北方粟并存的现象。赵志军在《中国古代农业的形成过程》中认为,稻粟共存是南北方农业技术交流,文化交流的重要佐证,是区域交流的文化符号。
江宁湖熟文化梁台遗址。图源:文化湖熟
稻香绘江南
水田里成片的稻穗年复一年地收了又种,种了又收,像世世代代生活在江南土地的人们一样,随时间的流转在历史绵延。万年以前的人类征服了自然,战胜了时间的考验繁衍至今,而一株株史前的稻米也依旧生生不息。
今天的我们很难想象,捧在手里的一碗碗江南米,竟有着如此磅礴的历史厚度;稻米文化,竟细细勾勒出一个江南。
稻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古人以诗与文的温情歌颂稻米的激昂历史
这份不衰的热爱也随历史长河流转至今
继续书写波澜壮阔的文化史诗
南京市博物馆以传统稻米为元素
推出了一系列新颖有趣的文创产品
“干饭”小稻米
本款文创以米粒为原型
让平时生活中常见的米饭
变成一只只毛茸茸的可爱挂坠形
贴近生活,形象亲切
“知食分子”稻米饰品
本款产品用稻米的形象制作
饰品小巧精致
像古人一样用稻米的形象
来象征福瑞
“金陵有礼”精装稻米
当结束展厅的游览,将这份精装稻米放在手心,沉甸甸的触感仿佛稻米一万年来的历史变得有形,小小方盒中整齐白净的稻米,竟是一万年江南史。
从史前先民在泥沼中种下的第一株水稻,到今天蕴含文化芬芳的稻米文创,南京市博物馆“江之永矣——江南地域早期文明特展”为您徐徐揭开沉淀万年的画卷,看见稻浪中静静流淌的江南文明。
内容来源 | 博物南京、南京市博物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