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10月,南京接连迎来一批又一批来自内蒙古草原的亲人。从10月12日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棋盘井镇楚鲁拜嘎查一行8人率先抵达,到10月17日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会长奇海林一行两人随后而至;再到10月18日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蒙西镇巴音温都尔嘎查的牧民代表团一行21人也接踵而来……他们跨越山河,虽身份不同、行程各异,却怀着同样真挚的情感,共同续写一段绵延半个多世纪的南北情缘。
南京一个月迎来多批草原亲人
10月12日,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棋盘井镇楚鲁拜嘎查一行8人,由嘎查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敖特根巴特尔同志带队,老支书那顺巴雅尔、退休回乡老干部郝斯邓、嘎查文艺队长那日素以及妇女代表等组成,专程来到南京。晚上十点左右,当一行人走出南京禄口国际机场时,眼前的一幕让人瞬间热泪盈眶。一群白发苍苍的长者,从南京的四面八方乘地铁赶来,齐聚候机大厅。他们拉着“热烈欢迎来自家乡亲人”的横幅,静静地等候着。看到这样的场景时,敖特根巴特尔瞬间热泪盈眶:“那一刻,我们每个人都沉浸在巨大的幸福与感动中。”
![]()
10月12日,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棋盘井镇楚鲁拜嘎查一行8人来到南京
这份感动,在随后的日子里持续升温。10月17日,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会长奇海林与秘书长杨勇抵达南京。短短五天里,他们的行程被排得满满当当,接连拜访了四批白发苍苍的南京长者,共计超过150人。面对密集的行程,奇海林却毫无倦色,脸上始终洋溢着温暖的笑容:“身体确实累,但心里特别充实。只要接到他们的电话,我就会安排时间过来。除了必要的吃饭睡觉,其他时间都在陪伴他们。”
10月18日,扬州泰州国际机场接机大厅内温情涌动。当鄂托克旗蒙西镇巴音温都尔嘎查的牧民代表团一行21人抵达时,另一群年逾七旬的南京长者也早已拉起“热烈欢迎巴音温都尔嘎查的乡亲们”的红色横幅,手捧蓝色哈达,以蒙古族传统礼仪迎接这群远道而来的草原亲人。他们敬上“下马酒”,歌声、笑声与问候声交织,瞬间将机场化作温情洋溢的相聚现场。
![]()
10月18日,一群南京长者在扬州泰州国际机场欢迎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蒙西镇巴音温都尔嘎查的牧民
接风洗尘之后,是更深层次的情感交流。10月19日,巴音温都尔嘎查民乐队为这群南京长者带来《民乐合奏》《敖包相会》《万马奔腾》等节目。马头琴声激昂奔腾,民歌悠扬深情,鄂尔多斯旋律欢快流淌,每一个音符都传递出草原亲人对南京老朋友的牵挂与祝福,让整场联欢洋溢着浓浓的亲情与温暖。
草原牧民为何不远千里奔赴南京
究竟是什么力量,让这些草原牧民不远千里奔赴南京?答案要追溯到57年前。1968年,1087名“南京娃娃”奔赴鄂尔多斯草原鄂托克旗、乌审旗插队落户。他们住到农牧民家里,学会了放羊、打井、挖水库,一起生活,互帮互助,多年来结下了深情厚谊。如今,当年的“南京娃娃”已成古稀老人,但那段青春记忆却历久弥新。
10月20日,在南京市鼓楼区一家酒店内,近百名南京赴鄂尔多斯草原插队的知青在此欢聚,共同追忆那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青春岁月。组织者杨玉民动情地告诉记者,这样的聚会已连续举办了整整二十年,“我对大家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正是这份热爱,支撑着我坚持组织了二十年。”他感慨道,“每一次聆听老朋友们讲述往事,对我而言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
10月20日,在南京市鼓楼区一家酒店内,近百名南京赴鄂尔多斯草原插队的知青在此欢聚
活动现场,一位坐在轮椅上的78岁老人吸引了记者的注意。他是南京知青阿尔泰,尽管行动不便,仍坚持在老伴的陪同下来到现场。阿尔泰毕业于南京九中,将大半生奉献给了内蒙古,直到2019年才返回南京。“我的腿脚不太利索了,但这样的聚会不能缺席。”他望着身旁的老伴,语气坚定而温暖,“所以我就坐着轮椅来了,是她一路推着我到的这儿。”
![]()
南京知青阿尔泰,尽管行动不便,仍坚持在老伴的陪同下坐着轮椅来到现场
这段情谊,在草原儿女心中同样珍贵。敖特根巴特尔说,当时南京知青从语言、饮食、居住、取暖等方方面面的日常生活都遇到了天壤之别的差异,当地牧民用最朴实的情怀手把手地传授给他们在草原上生存、生活的本领。在农牧业生产和建设中,南京知青是不可缺少的多能手,有开拖拉机的,也有担任医生、兽医、民办教师的……全大队每个角落都能见到他们忙碌的身影,为当地发展和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告诉记者:“多少年来,我们时时刻刻在思念着当年那些生龙活虎般的年轻人,因此我们受全嘎查八百多名蒙汉族牧民的委托,带着草原人民的祝福,专程赴南京看望他们。”
跨越山海的情谊正在续写新篇
时光流转,情谊不改。曾在巴音温都尔嘎查插队的南京知青王小玲说:“我们嘎查这次来的牧民,比我们年轻了许多,我们曾与他们的祖辈或父辈在艰苦的环境中挥洒汗水,同甘共苦。如今,虽然前辈们大多已离世,但他们当年对我们的关心、爱护、教诲和包容,我们一直铭记在心,并且深刻影响我们的一生。”
王强是当年留在草原的南京知青之一,他娶了当地蒙古族姑娘为妻,将毕生精力献给草原。他说:“牧民们都是我的亲人,能在南京见到他们,我打心底里高兴。这正是我们与第二故乡之间情感的延续,他们心里一直惦记着我们,我们也始终没有忘记他们。”
“我们当年一到草原,就受到他们无微不至地关心,这份恩情一辈子也忘不了。”王强称,如今草原亲人来到南京,知青们主动承担了他们全部的费用,“当年你们照顾我们,如今我们照顾你们,这叫知恩图报。”王强希望这样的走动能持续下去。“感情是越走越亲的,亲兄弟不走动也会生疏。我们毕竟都七八十岁的人了,见一面少一面,永远欢迎第二故乡的亲人。”
从个人情谊到两地交融,这段佳话正在续写新篇。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会长奇海林教授表示,每年此时,许多内蒙古的老乡会以大队、公社或旗为单位组织聚会。他表示,当年草原文化生活相对单调,是南方知青用丰富的文化知识浸润了草原。而草原牧人粗犷、豪放、憨厚的性格,也让南京的年轻人感到亲切,大家有肉一起吃,有歌一起唱,有酒一起喝,很快打成一片。
奇海林称,南北文化、生活习惯的差异,不仅没有成为隔阂,反而成为彼此学习的契机。这种交流、交往与交融,建立了双方几十年难以割舍的情感纽带,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厚内涵。奇海林指出,这种始于半个多世纪前的情感纽带,至今仍深刻地影响着两地关系。从最初在鄂尔多斯探索共建的江苏工业园区,到如今能级提升的鄂尔多斯蒙苏经济开发区,江苏为鄂尔多斯的现代能源经济转型注入了强劲动能。“南京与鄂尔多斯,过去是心手相连的友好盟市,如今已是携手共进的友好城市。两地的合作已从经贸往来,拓展到人文交流、技术协同、绿色发展的广阔领域,正在共同书写一段南北交融、协同发展的新时代故事。”
南京夜生活论坛/紫牛新闻记者 闫春旭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