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上,南京际华3521公司参与研制生产的新型战斗携行具惊艳亮相,成为闪耀的“南京元素”。“今年6月初接到的任务,品类多、工期紧、标准高,都是需要直面的挑战。”际华3521公司工作人员介绍说,成功完成任务的背后,南京市总工会创设的“家门口的工匠小课堂”功不可没。
在南京,遍布城乡的“下楼学技、就地成长” 便民课堂,已经成为南京持续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生动注脚。作为江苏产改全面试点城市,南京以“让技能提升触手可及”为目标,将“家门口的工匠小课堂”打造成产改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载体,与南京“宁工享・工匠工坊”、全市劳动和技能竞赛体系等深度联动,构建起产业工人技能成长完整生态链。
“家门口的工匠小课堂”
“工匠小课堂”直达车间
在南京晨光集团车间,“建功航天质在必行” 的标语熠熠生辉,这里不仅是航天产品的诞生地,更是“质在必行”班组强技能、砺精兵的实训点。而散布在企业周边社区的“家门口的工匠小课堂”,更是将这些优质资源不断延伸。
“产改必须让工人可知、可感、可及。” 南京市总工会负责人介绍,在企业园区、街道社区、商圈街区周边,布局覆盖全市各区的小课堂网络体系,已经形成“步行15分钟可达”的技能学习圈。这种便民布局背后,是资源下沉的精准考量。针对农民工集中的建筑产业园,小课堂直接开进工地生活区;对于零散待业人员,依托各区、街道工会以及开放大学资源,打造“宁工尚学”小课堂;围绕新兴产业集群,在科创园区开设数字化技能小课堂……市总工会今年计划完成100期“技术、技能、技艺”培训目标,目前成功举办76期,吸引约2070人次职工积极参与,培训内容则从传统的焊接工艺到新兴的数字技术,精准对接南京现代化产业体系需求。
“家门口的工匠小课堂”
为产改注入“源头活水”
在南汽 “聚匠工作坊” ,南汽工会依托南京“宁工享・工匠工坊”活动,由劳模工匠带领着团队骨干,把专业又实用的技术拆解成“半小时微课程”,受到了周边社区小课堂工人学员的追捧。“这种模式不仅解决了生产技术难题,更培养了一批高技能人才,探索出一条产业工人协同创新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南汽工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据悉,南京“宁工享・工匠工坊”活动以全市598家各级劳模工匠和职工创新工作室为核心载体,为小课堂搭建“实践大舞台”。截至目前,全市已有142名“南京工匠”及提名人选进入“教师名单”,年内工匠人才库将扩容至300人以上,力促形成“名师带高徒”的良性循环,为南京产改注入人才培养新活力。
“家门口的工匠小课堂”理论与实操并重
“提技强技”点燃成长引擎
“没想到小课堂学到的手艺,真能在大赛上派上用场!”在今年南京市职工技能大赛建筑电工技能竞赛中,来自电工王清文凭借精湛技艺获得第一名。他的这手“绝活”,正是在工地附近的小课堂里跟着工匠师傅们学的。如今,像王清文这样从课堂走进赛场的工人越来越多,小课堂已成为全市劳动和技能竞赛的“人才孵化站”。
“竞赛不是目的,我们要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练,让产业工人看到更多希望。”南京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学习-练兵-竞赛-成长”的就近闭环,让“提技、强技”有了明确方向和清晰路径。
傍晚时分,南京工运史展的灯光点亮了红色工运文脉学习体验线路。这条串联起重大工运事件、劳模创新工作室的线路,如今也纳入了小课堂的现场教学点。在这里,产业工人们感受历史荣光,展望成长之路——从家门口的小课堂起步,走进工匠工坊锤炼技艺,在劳动竞赛中崭露头角,最终成为“南京工匠”乃至大国工匠,这正是产改赋能产业工人成长的生动图景。 通讯员 吴頔 南京夜生活论坛/紫牛新闻记者 薛玲
校对 朱亚萍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