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晚,结束了一天的军训,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大一新生靳一诺约上舍友走出校园,“解锁”周边地图。暖黄色的灯光下,一行人在蓁巷走了来回,指着咖啡、面包、餐吧等小店计划“种草清单”,对大学生活充满期待。本月下旬,南京市玄武区蓁巷即将正式开街。这条承载校区、社区、街区多功能需求的街巷,由高校设计团队参与更新,也有高校学子毕业后回到街巷创业。对标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在校地共生的“笔触”下,城市更新有了更多元的“解法”。
寻常巷陌迎“新生”
从东南大学南门走出,一抬头就能看到街对面醒目的“蓁巷”标识。深绿、金黄相间的景墙上书写着“止于至善”的东大校训,两根红色“缎带”一纵一横,系上“蝴蝶结”。
2021年起,东南大学开展“寻脉问源”计划。今年,超4200名新生来到玄武区,这是时隔35年,东南大学全体本科新生重新回归四牌楼校区就读。为期3天的“迎新季”,属地街道新街口街道累计组织上千人次参与保障,协调车位超1800个。
为了给新生、居民营造更优质学习与生活环境,2023年,玄武区启动蓁巷更新,由新街口街道牵头实施,引入东南大学规划师团队以及河西集团紫金商业,共同参与街巷更新与管理。
东南大学建筑学博导童明从小在蓁巷附近长大,生于斯、长于斯,这一特殊情节,让他在接到蓁巷社区责任规划师的邀约时几乎没有犹豫。高校设计师团队参与下,这条不到500米的街巷开始蜕变:优化交通布局、完善设施功能、打造小微节点、盘整升级业态、植入在地文脉,打造兼具烟火气与年轻态的活力空间。
“新生”的小巷,正在迎接五湖四海的新生。“在家乡见惯了策马奔腾的洒脱,在蓁巷更多的是慢下来的惬意。”从内蒙古远赴南京求学,靳一诺领略了高楼大厦的宏伟,也感受到南京藏进街巷的温柔,“这是我在异乡的‘小港湾’。”
“蓁巷街区改造工程成为兼具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的‘校地共融’样板,为新生打造了入学即享的‘生活新场景’,深层次的校地互动增强了学子与南京共同成长的美好愿望。”在东南大学致玄武区政府的感谢信如是写道。
回到街巷的“东大人”
准备咖啡豆、擦拭杯具,早上7时,泽朵咖啡主理人夏夏打开店门,准时开门迎客。不多时,第一名客人走入店内,是经常光顾的上班族“熟客”,打包一杯拿铁后快速离去。
夏夏是南京人,毕业于东南大学经管学院,进入咖啡行业10年,在去年筹备开一家独立品牌的社区咖啡店,在南京多地考察后,最终将门店选址在毗邻母校的蓁巷。“刚签约不久,我了解到蓁巷更新的消息。”夏夏回忆道,门店装修时,考虑到品牌调性,她希望拥有更个性化的店招,综合楼上居民等多方意见后,这一方案也最终被采纳。
“我见证了蓁巷的变化。”新街口街道工作人员孟帆,是毕业于东大的“95后”连云港姑娘,进入街道的第一份工作,就是牵头负责蓁巷更新。从部门协调到居民座谈,从商业营造到人文提升,反复推敲了“爆改”每一个环节。一连四轮的“蓁心话·巷未来”社区更新讨论下来,自上而下的更新与自下而上的需求沟通、碰撞,一步步磨合为蓁巷如今的模样。
街巷功能提升,随之而来是日益增长的交通压力。在新街口街道邀约下,南京城交院院长杨涛也回到蓁巷,这名“东大人”带领东大校友弟子,一起谋划了蓁巷—将军巷沿线交通优化提升。双向机动车道改为单行,将停车泊位引导向支巷;引入慢行系统,彩色铺装柔性隔离非机动车道,让车辆“各行其道”,行人也可悠然漫步、驻足。
让街巷持续“生长”
自需求而生的街巷,因柔性化的管理而更加生机勃勃。
在新开业的如意面包店门外,一杆撑开的大伞下的座位,既有前来消费的顾客,也有附近的老居民。今年74岁的宋祥志在蓁巷5号住了一辈子,眼见着蓁巷从新到旧,而今再次焕新,“过去堆垃圾的地方成了休息的长廊,晚上灯也亮了,现在我们都愿意上街逛逛。”
让公共空间承担更多元的需求。在街区城市管理中,沿街商户外摆不再“一刀切”,而是采用事前报备、审批通过后落地的方式。商家需负责区域内秩序、卫生,以空间换管理,附近居民也有了更多休憩空间。
街区原有业态也在变化。蓁巷入口处的朱氏车行是街区“原住民”,附近学生与居民换锁配钥匙、修车补胎都爱找“朱师傅”。街巷运营方河西集团紫金商业为门店免费设计店招,老板朱晋佑自己出钱换上,小修小补也变得“上档次”。
为丰富街区场景,蓁巷沿街也入驻了8个“盒子”,引入鲜花、文创等零售业态。未来,部分租金收益也将反哺于街巷更新,让生活在此的居民更有获得感。
玄武区相关负责人透露,以蓁巷为主轴,“非”字型街巷更新也在谋划中。蓁巷之“变”,折射校地融合之下的城市更新路径。当“校”不再停留在围墙内,而是走进街巷、融入社区,城市更新也有了更鲜活的叙事。
通讯员 玄萱 南京夜生活论坛/紫牛新闻记者 董婉愉 闫春旭
校对 潘政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