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水鸭、烤鸭、鸭血粉丝汤
鸭头、鸭脖、鸭翅、鸭掌……
在南京
“没有一只鸭子
可以活着走出去”的调侃
背后是这座城市
刻入骨髓的“鸭文化”
南京人不仅把鸭子吃得花样百出,更是吃成了一个产业。在江宁淳化,有一座“鸭子王国”,聚集了450多种南京老饕们中意的鸭子产品。这里,正是南京新润食品集团。
新润食品集团,去年仅盐水鸭的销售额就超过亿元。据统计,该集团已累计销售超1亿只鸭子。企业“掌舵人”——南京新润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申新军,也被业内称为“鸭鸭王子”。
从三轮车到卤菜,煮好“南京鸭”
新润的故事,始于创始人申新军蹬着三轮车走街串巷的清晨。20世纪90年代,17岁的申新军为给母亲筹医药费,在南京街头给鸭子店送货,每天工作16小时,月薪不足150元却从未懈怠。彼时的他早已认清:“不能只踩三轮,要靠技术改变命运。”这份对“手艺”的敬畏,成了新润集团最初的初心。
为学煮鸭技艺,申新军比师傅起得更早,凌晨三四点便备好工具打下手,将盐水鸭的配方、老卤的熬制、盐糖酱油的比例一一记在心里,更摸清了“顾客要的是好味道”的经营本质。
1998年春天,瑞金路与常府街交叉口的小门店里,新润的第一锅盐水鸭出锅,因皮薄肉嫩、味道鲜美,很快吸引了络绎不绝的食客。同年8月,新润卤菜食品厂正式成立,成为南京第一批拿到食品生产卫生许可证的企业——这一步,不仅是“个体户”到“企业”的跨越,更标志着新润对“食品安全”的坚守从起步就刻入基因。
2001年,申新军又成立了新润食品有限公司,将产品搬上了大型商超的货架,开启了规模化经营发展之路。
“炒盐腌,清卤复,烘得干,焐得足”,南京盐水鸭制作技艺的12字口诀,申新军牢记在心。
不仅如此,他还结合市场调研反馈情况,在原有的配方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加工工艺,逐渐形成了新润鸭子独特的风味和口感。
品质制胜,打造“鸭子王国”
“鸭子好不好吃,顾客最知道。我们的制胜法宝从来不是秘密,而是把细节做到极致。”这是贯穿新润集团发展的核心逻辑。
坐落于江宁淳化的南京盐水鸭非遗文化体验馆里,恒温恒湿恒氧的车间中,每一只鸭子的清洗、晾干、卤煮都由手工完成,游客透过玻璃能看到每一道工序的严谨——这不是“作秀”,而是新润对“匠心”的具象化呈现。
申新军曾直言:“盐水鸭的灵魂是盐、水和鸭”,为了这“灵魂”,新润坚持用手工炒制的盐、纯净水卤煮,“就像纯净水冲茶比自来水更甘醇,好水好盐才能煮出好鸭。”
2003年,新润在行业内率先迈出“现代化”步伐:引入现代化生产线,建立“从农场养殖到餐桌的全过程食品安全质量监控”体系。每一只在售的鸭子,都有专属“档案”——从鸭蛋孵化批次、生长饲料,到疫苗记录、屠宰时间地点,全流程可追溯。
这份对品质的执着,让新润赢得了市场与荣誉,“全国绿色食品示范企业”“江苏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南京市名牌产品”等称号接踵而至,产品不仅走进普通百姓家,更与麦德龙、沃尔玛等世界500强商超,以及3800家企事业单位食堂、星级酒店建立长期合作——“用良心做食品”的理念,成了新润拓展市场的“通行证”。
据申新军透露,下半年,新润在湖熟街道投资新建的15000平方米的智能化工厂即将投用,届时产能将翻番。
回馈社会,温润“鸭文化”
“创业难,守业更难;守业的核心,是让企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存在。”在新润集团看来,企业的价值从不只在于销售额,更在于对社会的回馈。二十多年来,新润始终践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信念,将责任融入发展的每一步。
早年间,看到家乡黄桥老区的泥泞小路阻碍出行,新润集团当即捐赠10万元修建水泥路;得知贫困学子因学费辍学,集团联合乡贤设立救助奖励金,每年资助20名学子完成学业;员工孩子患心脏病需手术,集团不仅号召全员捐款,更从企业救助基金中拨款帮扶;大雪封路时,员工们跟着企业一起上街扫雪;酷暑天里,“清凉包”准时送到户外工作者手中……这些细碎的善举,不是“额外任务”,而是新润“解决社会痛点”的企业追求。
从一锅盐水鸭到一个“鸭子王国”,新润食品集团的二十余年,是南京鸭文化产业化的缩影,更是“良心+匠心+责任心”的企业成长范本。
如今,当人们提起新润,想起的不仅是皮薄肉嫩的盐水鸭,更是街头巷尾的烟火气、精益求精的匠人心,以及一份回馈社会的赤子情。
内容来源 | 宁新聚力、江宁发布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