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江苏省科协指导的弘扬“袁隆平精神”为主题的科学家精神讲座在雨花台区古雄街道柿子树社区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特邀南京财经大学粮食和物资学院教授钱龙担任主讲,带领社区居民重温“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科研历程与家国情怀,感悟老一辈科学家的崇高风范。
![]()
讲座人钱龙是南京财经大学粮食和物资学院教授,入选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青年拔尖人才作为粮食领域的青年专家,他以深厚的专业素养和饱满的情感,为社区居民带来了一场内容丰富、感人至深的讲述。
![]()
讲座回溯了袁隆平院士不平凡的科研人生。钱教授从袁隆平幼年目睹粮食匮乏立下宏愿讲起,详细介绍了其如何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坚定选择农业报国之路。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袁隆平扎根湖南安江农校,潜心农业研究。他敢于挑战“水稻作为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优势”的传统理论权威,于1961年敏锐地发现一株特殊水稻,并推断其为天然杂交稻,由此开启了探索人工培育杂交水稻的艰难征程。
![]()
钱教授重点描绘了袁隆平及其团队不畏艰辛的科研历程。从1964年至1965年,袁隆平在安江农校附近的稻田里,顶着酷暑,检查了数十万株稻穗,终于寻得6株珍贵的天然雄性不育稻株。随后,他与李必湖、尹华奇组成“三人科研小组”,在数年间进行了数千次杂交试验。尽管初期进展不顺,但袁隆平始终没有放弃,并通过反思,创新性地提出利用远缘野生稻进行杂交的思路。1970年,其助手在海南发现关键的“野败”野生稻,为杂交水稻研究打开了决定性突破口。
![]()
讲座还回顾了杂交水稻从实验室走向广阔田野,不断创造产量奇迹的辉煌历程:从1975年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到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成功使亩产再增10%,再到2016年“超级稻”刷新世界单产纪录至每亩1149公斤。杂交水稻的快速推广与应用,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安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钱龙教授在讲座中强调,袁隆平院士的一生,是心怀天下、矢志报国的一生,是勇于探索、坚持不懈的一生,是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一生。他所展现出的深厚爱国主义情怀、精湛学术造诣和宽广科学视野,正是我国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前赴后继、接续奋斗,为祖国和人民作出彪炳史册贡献的生动缩影。
南京夜生活论坛/紫牛新闻记者 徐媛园
视频 徐媛园
校对 朱亚萍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